徒歌

古代乐教术语。亦称谣。春秋战国时盛行于吴、越、荆、楚等地,不用乐器伴奏的歌谣。屈原《楚辞》即用徒歌方式吟唱。至汉发展成“相和歌”。

《宋书·乐志》载:“周衰,有秦青者,善沤⋯··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又有韩娥者,东之齐,至雍 l’1,M 粮,乃窝歌假食,既而去,余响绕梁, 三日不绝,左右谓其人不去也⋯⋯若斯之类,并徒歌也。《尔雅》日:‘徒歌日谣”’。

谣见“ 徒歌”。摊源于

巫文化的宗教性乐舞。多举行于冬季腊月。用以驱除瘟疫。《吕氏春秋·季冬纪》:“命有司大难。”高诱注:“大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论语·乡党》:“乡人滩,朝服而立于昨阶。”春秋战国时盛行于徐、楚等地。汉以后至近世,民间仍有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