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①古代乐官的称谓。《论语·微子》:“大师挚适齐。”邢昺疏:“大师,乐官之长。”《孟子·梁惠王下》:“召大师曰:‘为我奏君臣相说之乐。’”赵岐注:“大师,乐师也。”②对有成就的学者的尊称。《史记·儒林传·伏生传》:“(伏生)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汉书·儒林传赞》:“大师众至千人。”

③佛教高僧的尊称。原为佛教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后用以称诸高僧。如《晋书·鸠摩罗什传》:“(姚兴)尝谓罗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无二。’” 朝廷亦用作对通晓佛教教义、学行俱优的高僧的赐号。《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唐)咸通十一年十一月延庆节,敕两街入麟德殿讲论佛法,赐左街僧录清兰‘慧照大师’,右街僧录彦楚‘明彻大师’”。此外,对前朝高僧也往往赐予“大师”谥号。如唐大中二年**(8**

48)曾迫赐东晋慧远“辩觉大师”等。

国师 封建帝王给予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的称号,意为“举国皈依”,为国人师。源于印度。中国起于北齐。《大宋僧史略》载:“北齐有高僧法常⋯⋯王崇为国师。”虽升堂问话佛经,但“以其知足以图国,言足以兴邦,德足以范世,道足以参大地赞化育,故尊而事之,非以方技而然也”(《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实为主尊称号。元明清各朝对西藏佛教上层人物也常封为国师,兼有政教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