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壎(1240—1319)

元学官。字起潜,号水云村,江西南丰人。入元隐居教学,晚年为生活所迫,任建昌路学正、延平路学教授。继承陆九渊心学,认为道生万物,心摄天地,心即太极。在认识论上,主张“心观万物”,“我既是我,观者是谁?”心是认识主体又是认识客体,在心外寻找认识主体,等于“骑牛寻牛、笑倒牧儿”。其教育思想主张调和理学心学为学之方。肯定人人天赋至善, 但由于物欲蒙蔽,人性不明,故主张“复其性初”,“还太极之全体”。批评当时学者刻意举业,志求荣达,旦夕汲汲惟黄册之文是务,举世陷溺相习成风;或者穷理限于外求,讲学仅求章句,为文徒尚辞彩,凡此皆不合修身成圣的要求。又认为学风不正与学者为学之方有关。他比较朱陆之异,认为“朱氏之学则主于下学上达,必由洒扫应对而驯至于精义入神”;而“陆氏之学则主于见性明心,不涉笺注训诂而直超于高明光大”(《隐居通义》)。“朱陆之学,本领实同,门户小异”。其基本观点倾向陆学,认为“穷理不在于外求而在于存心’,必须“先立其大”。但敢于冲破门户之见,吸收理学家踏实的读书工夫,称赞朱熹所说“书所以维持此心,若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一语“甚当!”并主张读书要熟,“工夫自熟中出”,“只是熟便自会”。著有《隐居通义》、《水云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