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465—521)

南朝梁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幼家贫早孤,终身未娶,曾依附定林寺高僧僧祐十五年之久。三十一、二岁时始作《文心雕龙》,三十七岁完成。得沈约椎重。晚年出家为僧,法名慧地。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密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全书十卷五十篇,均以四六骈文写成。内容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欣赏论。论及作家九百十八人,作品一千零三十五篇(部)。在教育方面主张“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絑定,难可翻移⋯⋯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体性》)。认为“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故“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事类》)。提倡“博练”, 谓“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神思》)。标立“博观”为衡文原则:“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知音》)对后世文艺批评和审美教育有重要影响。研究《文心雕龙》成专门学问,谓“龙学”。今有范文澜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