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德性道问学

语出《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谓君子既要尊重与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经由学习、存养发展善性。宋代理学家、心学家据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学与教学路线。朱熹注《中庸》说:“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认为“尊德性” 是“存心养性”;“道问学”是“格物穷理”。教人,应从“道问学”为起点,上达“尊德性”,强调“下学’”功夫。陆九渊则认为教人以“尊德性” 为先,所谓“先立乎其大”,然后读书穷理。朱熹说:“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陆九渊)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道问学多了”(《朱文公文集·答项平父》)。明王守仁则认为“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功夫, 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传习录上》)。强调两者之统一。参见“鹅湖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