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1328—1398)

即朱元漳。明王朝建立者。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后改名元璋,字国瑞,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出身贫苦,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入皇觉寺为僧。年二十五,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元至正十五年(1355)韩林儿称帝,任左副元帅。十六年,攻下集庆并改称应天府(即今南京)。其后屯田积粮,屡建战功,虽在战时,仍不忘崇奖儒士。十七年,途经镇江时特意朝拜孔子庙。十九年,攻下浙江诸暨,即命宁越知府王宗显设立郡学。常以“克城以武,戡乱以仁”戒诸将。1368 年,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明,建都南京。察识历代治国要领,兴修水利,改善吏治,致力于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制订《大明律》,废除宰相职位,强化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制;重建纲常伦理, 以文教治天下。洪武元年(1368)下诏,“天下甫定,朕愿与诸儒讲明治道。有能辅朕济民者,有司礼遣”(《明史·太祖纪》)。整顿和重建中央官学, 恢复地方官学,洪武二年下诏,“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太祖洪武实录》卷四十六)。重视将官教育,三年,“诏儒士更直午门,为武臣讲经史”(《明史·太祖纪》)。四年,“诏设科取士,连举三年,嗣后三年一举”(同上)。七年,修曲阜孔子庙,设孔、颜、盂三氏学。八年,“诏天下立社学”(同上)。十三年,“命天下学校师生, 日给廪膳”(同上)。因北方为元朝统治中心,尤注重对北方臣民的教育。十四年,特“颁《五经》、《四书》于北方学校”(同上)。“能礼致耆儒, 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伦,崇风教”

(《明史·太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