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羹(1610—1695)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名士,天启年间,被宦官魏忠贤杀害。崇祯初,为国事家仇,进京为父讼冤,后积极参加反宦官活动。明亡,清军南下, 他召募义兵,进行抗清斗争。失败后,长期从事著述讲学。曾主讲甬上证人书院,主持海宁讲席,讲学于姚江书院。有“讲学遍于大江以南”之称。著作达百余种。其中《明

  1. 儒学案》,是我国最早自成系统的断代学术思想史。自称是书搜罗颇广,然非随意撮取,“皆从全集纂要钩玄,未尝蹈前人旧本”。又谓:“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体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明儒学案发凡》)。《明夷待访录》是他阐发民主思想的专著,其中《学校》篇是他论教育的代表作。他反对不顾国家“治乱存亡”, 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以“经纬天地”、“经世致用”为治学的宗旨。激烈抨击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认为“科举之弊,未有甚于今日矣!”他重视学校教育,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批评朝廷禁毁书院,压制清议,致学校“不仅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他以托古论今的方式提出改革教育的设想。要求变更学制,广立学校,发扬民主。主张太学祭酒必择“当世大儒”充任,地位与宰相等列。每月朔日天子率朝臣临太学,听祭酒讲学。朝廷政有缺失,祭酒可直言无讳。郡县学官,由公议产生。学官讲学,郡县官亦就弟子之列,如有弊政,“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寺院庵堂, 都改为书院或小学。乡村聚落亦置蒙师。使学校既能培养有用的人才,又能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构。著作旧有《梨洲遗著汇刊》,今编有《黄宗

羲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