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223—263)

三国魏文学家。原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迁至谯国铚(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字叔夜。幼年丧父,少有隽才。自云:“托好老庄,财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身。”(《康集·幽愤诗》)与曹魏宗室通婚,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司马氏集团控制曹魏政权后,他拒绝出仕。与阮籍等七人居河内之山阳,共为“竹林之游”,世称“竹林七贤”。甘露年间,曾游太学,“写石经古文”,作《难自然好学论》,抨击六经与经学教育。后避世河东,在汲郡山中从孙登游。景元二年(261),时山涛为选曹郎,欲举嵇康自代,他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此书较集中地反映其教育思想。由于他“非汤武而薄周公”,为司马氏所不容,终于被钟会构陷而遭司马昭杀害。临刑时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认为人与万物皆由天地间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故人性“自然”,与“名教”无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倡导“简易之教”,重视乐教和自我陶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养德和养生。抛弃虚伪的礼法,摆脱名利的羁绊。严厉抨击所谓“礼法

之士”。但在《家诫》中,又教诫儿子要谨言慎行。著有《嵇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