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1578—1645)

明学者、教育家。字起东,号念台,因讲学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左都御史。居官清正,仗义直言。天启时,得罪魏忠贤,削籍;崇祯时,指责思宗过失,两次被斥为民。清军入京,福王在南京建立政权,以原官任用。以疏纳马士英、阮大铖,不纳, 告归。南明政权覆亡,绝食而卒。早年受业于许孚远。曾入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共讲论,又参加冯从吾首善书院讲会。罢官家居,均从事讲学活动,先后修蕺山书院,筑证人书院,组织证人会,集志同道合者同讲学。黄宗羲、陈确皆出其门。学术上,反对宋儒“理在气先”说,认为“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理即是气之理,断然不在气先,不在气外”。认为“性只是气质之性,而义理者气质之本然,乃所以为性也;性则是人心,而道者人之所当然,乃所以为心也。人心道心只是一心。气质义理,只是一性,说得心一性一,则工夫亦一”,“工夫与本体亦一”(《诸说》)。主张培养人。“学以学为人,则必证其所以为人;证其所以为人,则必证其所以为心而已”(《语类二》)。提出证人、证心主要途径是“慎独”。“独”,亦称“独体”, 即“天命之性,而率性之道所从出也”,是“天命之性所藏精处”,其特征, “只是个微字”(《语录》)。所谓“慎”,“无事,此慎独即是存养之要; 有事,此慎独即是省察之功”(《语录》)。无事时之存养,便是从“静中养出端倪。端倪即知即独即天”。有事时之省察,便是择善、克恶,而贯穿始终的功夫,则是“敬”。他认为“敬肆之分,人禽之辨也,此证人第一义也”(《证人要旨》)。“为学之要,一诚尽之矣,而主敬其功也。敬则诚, 诚则天”(《易箦语》)。指出立志之重要,若立志发愤做一个人,起脚便走在圣贤之道上,不患不到;反之,即落入小人之途。力主“为己之学”; 力戒“向外驰求”。如“读书则以事科举,仕宦则以肥身家,勋业则以望公卿,气节则以邀声誉,文章则以腴听闻”等(《向外驰求说》)。主张采用朱熹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大学读书法,“学者诚于静坐得力时,徐取古人之书读之,便觉古人真在目前,一切引翼、提撕、匡救之法皆能一一得于我, 而其为读书之益有不可待言者矣”(《读书法》)。其思想对黄宗羲有很大影响。著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