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约前 390—前 338)

战国时期政治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秦国文教政策的制定者。卫国贵族后裔,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后受封商邑,号商君,故又称商鞅。前361 年由魏入秦。前 356 年,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进行变法。不久升为大良造。他为秦国所定变法政策的基石为农与战,故所定教育任务为“令民归心于农”;“喜农而乐战”。然认为人性“趋利避害”,“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商君书·算地》),故主张人君必须“操名利之柄”,顺人之本性,以利导民,“赏之以其所欲”,刺激其富贵欲望;

“刑之以其所恶”,严厉制裁惰农怯战的行为,务使民“力农”、“勇战”, 为君“尽力以竞于功”。其文教总方针名为“壹教”。要求“显耕战之士”, “贱游宦之民”,按战功、农绩大小,分别授与爵位、官职。又要求“立法化俗”,以重刑禁奸,达到“以刑去刑”。还主张禁止文士教育,贯彻“举事而材自练”的原则,即在政事和耕战实践中增长人的才干,训练官吏和将才。他所推行的变法,促使秦国跃为战国七雄之首。秦孝公卒,商鞅被旧贵族所害。有《商君书》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