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

“道”原指人行的道路,上升到哲学范畴,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其中,指整个宇宙或自然界运动规律的称“天道”; 指社会运动规律的称“人道”。“德”与“得”意思相近,指主体的人对‘“道” 的获得。由于“道”是事物运动的规律,获得了它,自然妥善地待人接物。因此,“德”有办事得宜的意思。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以论语·述而》)。“道”指理想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也主张“尊德乐道”(《孟子·公孙丑下》)。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道家把“道”作为万物的本原,把“德”作为“道”的作用之具体表现。《老子》:“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庄子提出“德兼于道”。要求“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并认为道德的根本属性是虚静无为,“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韩非继承和发挥了道家的思想,提出“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认为德是道的功用。儒家后学对“尊道贵德”有不同解释。《礼记·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则以“道”为伦理规范,以“德”为行道之品质。宋代理学家对道德亦有不同解释。张载认为德是气的本质,而道是气的变化过程, 道与德统一于气。朱总认为人心识得天理即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