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

书、画教学术语。学习前人书、画的方法。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言提出“六法”,第六为“传移模写”。唐代张彦远云:“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彩笔踪。”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认为:临与摹“两者迥殊,不可乱也”。临是对着他人之作,观其形势照写或画。故必置碑帖于旁, 仿其笔画,是为“临帖”;若置古画于旁,仿其用笔用色,则称之为“临画”。摹是以透明纸覆在他人作品上,随其细大而拓之。《丹铅总录》引岳珂称: “临摹两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欀桷,虽具准绳,而缔创既成, 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天浮云,浩荡万里,和随所至而息。” 南宋姜夔《续书谱》云:“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 又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