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法

书法

原指作字记事之技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段注:“谓如其事物之状也。”《释名·释书契》:“书, 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后发展为讲究执笔、用笔、用墨、布局、结构、气势、风格等的专门艺术。以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等各类字体,目的在陶冶性灵,抒发作者的情感、素养、趣味,

并有助于养气、炼身。汉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唐张怀瓘《文字论》:“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其个性特点丰富、艺术感染强烈。注重笔法、笔势和笔意。前二者乃具体技法,可传授、仿效; 后者偏重气质、神采,有赖作者气韵,故须于读书养气、游山观水中悟之。书法艺术有数千年历史。商、周金文已富于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均为世称道。东晋王羲之创新体,又精诸体,为历代所尚;唐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 狂草则有怀素、张旭;宋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清分碑、帖两派。书法为“六艺”教育之一。《周札·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唐窦臯《述书赋上》:“虽六艺之末节曰书,而四民之首曰士;书资士以为用,士假书而有始。”明丰坊《书诀》:“书居六艺之五,圣人以之参赞化育,贯彻古今。”汉世试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吏,又以人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晋武帝时立书博士,设弟子员,教习书法,以锺(繇)、胡(昭)二人为标准。北齐策孝秀, 对字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唐以身、言、书、判设科,故一时之士,无不习书。宋立书学博士。明初乡试,中试后又试五事: 骑、射、书、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