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说

明王守仁的认识论学说。与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说相对,意谓“知” 与“行”是统一的,互相渗透、不可分割,是一个过程。此说在宋儒已露端倪。程颐说,“人既能知见,岂有不能行。”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上》据此说按:“伊川先生已有知行合一之言矣。”王守仁针对朱熹“理虽散在万事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乎一人之心”的观点,明确提出“知行合一”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中)。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传习录》中)。既反对不以封建伦理思想为指导, “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也反对不注重封建伦理道德的躬行践履,“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传习录》上)。强调对“不善之念”的克制功夫,做到“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但他的“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 指“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致良知”,认为“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同上)。导出“知即是行”、“以知为行”的结论,抹煞了两者的差别,混淆了知行概念。“知行合一”说也含有“知行并进”、“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

之知”等合理思想。它将“知”和“行”作统一的考察,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对“知”和“行”的联系上作深入的探讨,这在认识史、教育史上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