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范畴。性一般指天生的资质或天然的特质。命的本意为令,后泛指超越人事之外加力量。人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干预。《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汉郑玄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孝经说》: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即性是天生的资质,是禀受天命而形成者。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 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为”(《孟子·尽心上》)。即命是超越人事为天

所决定的,性是天赋予的,因而修身养性就是对待天命的最好方式。《易·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唐孔颖达疏:“言乾之为道,使物渐变者, 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 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即天道的运动变化,使人与物获得各自的性命,其中性为天生资质,命为生来禀受的贵贱夭寿之类的非自己所能改变的东西。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节遇谓之命”(《荀子·正名》)。即生来所具有的东西叫做性,恰好遇到的东西属于命。汉董仲舒说“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天人三策》)。“天之为人性命,使行仁义而修可耻”(《春秋繁露·竹林》)。即命是上天的命令或安排,性是生来具有的未经人力改变的东西,亦属于上天所赋。东汉王充说“命谓初所禀得而生也。人生受性,则受命矣。性、命俱禀,同时并得,非先禀性,后乃受命也”。“王者一受命,内以为性,外以为体”

(《论衡·初禀》)。“命则性也”(《论衡·命义》)。即性是天生的禀赋或天生的资质。由于人一受命,命也成了人的禀赋,故命也可称之为性。但他认为二者又有一定区别,“性与命异,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恶而命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论衡·命义》)。唐李翱说: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性者,天之命也”(《复性书中》)。宋张载说“天授于人则为命,人受于天则为性”(《张子语录中》)。程颐说“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遗书》卷十八)。朱熹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孟子集注·尽心上》)。明王守仁说:“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 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传习录上》)。明清之际王夫之说“天命之人者为人之性,天命之物者为物之性”(《读四书大全说·中庸》)。“在天谓之理,在天之授人物也谓之命,在人受之于气质也谓之性”(《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阳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