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成本观念

由于质量是适合用户需要的特性,一般说来,质量的提高可以给企业乃至社会带来增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应当或者可以对用户需求被动地“有求必应”;也不意味着产品的质量等级越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原因主要在于:(1)适用性具有条件性:所谓适用,总是适于一定环境、条件

(如时效、操作、理化要求等)的合用。毫无限制因素的适用性,在客观上极其难以达到。要求产品(劳务)“尽善尽美”而且功能永恒,犹如追求人身之不朽,机械之永动,几近于“天方夜谭”。(2)特定的适用性需要特定的代价方能取得。适用程度(表现为质量等级)不等,付出的代价(费用) 往往不同。这种代价首先由企业付出,最终为用户承担。在许多情况下,质量等级提高,还并不意味着适用性增强。恰如朱兰所说:“尽善尽美论追求过份高的质量水平,它使成本增加,而对产品的适用性无所增益”①。由此看来,提高质量固然有满足用户需要并可能使企业降低某方面成本、提高局部经济效益的一面,也可能有增加另某些方面成本,损害企业整体效益的一面。上面的讨论告诉我们:(1)实施质量控制,讲求提高质量,必须相应牢固地树立“质量成本”的观念;(2)在进行物质技术形态的质量控制的同时,必须开展质量成本的控制。即:分析质量成本,恰当确定质量等级及其水平提高的幅度。这也如朱兰所说:“抵制尽善美论的有效方法是算经济帐”①。不仅企业要算(成本),用户也要算(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