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出物库存控制的主要制约因素

讨论对象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此处所说的库存控制,必须置于“生产—

—储存——分配”的系统之中予以考察、研究。该系统中的分配

(Distribution),具体他讲,是“配售”或分配给中间商(批发商或零售商)销售之意。按照这一思路,库存控制的理想目标应为:使货品的库存数量维持在既能保证及时供应市场又能保证工商企业经济效益最佳的适宜水平上,而为达此目标,必须考虑下述诸多因素:

  1. 市场需求量(含需示频率)。包括由各种可知或预先不可知因素引起的需求波动。

  2. 市场区位。它导致出现运距的长、短之别,进而导致数量不等的在途储运(存)货品的客观存在,以保证均衡市场供应。最明显的例子当推公用性冷热水供应企业和管道煤汽供应企业。

  3. 生产能力和仓储能力。这是一个相对而言较易解决的因素,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

  4. 品质保证。若干产品在安全性、时效什方面有特殊要求。如闻名于世的麦克唐纳(Mcdonald’s)快餐食品,产出后 2 小时如未消费即由店家自行销毁。此类货品在储存量问题因此而更为复杂。

  5. 竞争势态。由于企业信誉、货品质量、市场价格、服务方式等方面的竞争,会迫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增加或减少商品的储存数量。

正因为研究货品的库存控制问题需要系统地考虑多种因素,国际上相应出现了“物流一体化”学说或“一体化供应学”①。同时也根据存货品在“生产——储存——分配”体系中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对其作了基础库存、缓冲库存、在途库存、周期库存、安全(保险)库存等种种细分,这些术语虽然尚待进一步标准化,但它们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库存控制研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