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一、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演变,大体经历以下两个大的阶段

(一)从全国解放到 1978 年前的高度集权制阶段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及其组织机构,随着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已逐步地建立和完善起来。特别是在“一五”时期建设的 156 项大型骨干企业中,都进行了较详细的组织设计,以后在所有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基本上全盘推行了这个经验。当时大多数企业都是实行的三级管理,即厂级(厂部)、车间(或分厂)、小组(或者工段), 并将企业管理中的主要权力集中在厂级,与其相适应,其管理的组织形式, 都是采取直线职能制(或叫生产区域制)。其基本要求是:

  1. 按照生产过程的工艺特点,产品对象和布局来划分车间、小组(或工段),并建立行政管理机构。

  2. 各个生产单位内,由行政负责人统一管理本单位的生产行政工作, 并且直接向上级负责。

  3. 各级行政管理单位根据需要和可能,设立必要的职能机构,作为行政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它们只能对下级的职能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不能给下级下达命令和指示。

  4. 各级行政管理单位实行逐级负责,一般不应当越级指挥生产。

按照这些要求建立的管理组织形式,采取条块相结合的办法,故又称为“生产区域制”。其具体结构如图 3-4 所示。

图 3-4 直线职能组织结构

总起来看,建国之后一直到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长期内,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都是十分集中的,属于集权式模式。当时企业管理的各种大权,如人、财、物、产、供销等,统统集中在厂级(或总厂), 对二级单位(分厂、车间)“统得很死,管理很细”,它们一般只有生产组织和指挥方面的一些权力。1958 年前后,在企业管理改革中,也曾开始注意探索向车间(或分厂)下放一些权力,但到 1960 年后贯彻《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时,又重新强调了厂级的集权制管理。

当时形成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一是受我党在全国解放前的解放区军工企业管理中集权制管理体制的影响;二是,解放初期,我国全面学习原苏联企业管理经验,把其在企业中实行集权管理的一套做法照搬了过来;三是,当时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对企业实行的就是集权式的管理,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权就很小, 加之当时企业规模也不是很大,因此,企业内部管理上也就没有多少权可分。企业这种集权的管理体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基本上还是相适应的。它们在保证全厂的集中统一指挥,强化生产指挥系统,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 克服多头领导的弊端,在发展生产,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任务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1978 年后,由高度集权制向分权制改革的探索阶段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国有企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 随着我国经济由原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开始由原来的政府附属物的地位向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转变,由生产型向经营型、执行型向决策型转变,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力在不断扩大,经营决策阶范围在不断扩展,同时企业所面向的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化,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 (2)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联合改组和企业集团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公司)不断出现。(3)为了搞活企业,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除了开始调整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外, 还注意了解决处理好企业内部各级之间的关系等。适应上述要求,我国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设置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其主要做法有:

    1. 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企业内部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分级分权管理,具体形式一般有:
  1. 分级管理,独立核算,自计盈亏。即车间或分厂不对外经营,对内是二级核算单位,只在“厂内银行”单独立帐。

  2. 自主经营,独文核算,自计盈亏。同第一种形式的区别是,车间或分厂可以用总厂或厂部名义对外经营,承揽任务,但还是由总厂或厂部统一纳税,统负盈亏。

  3. 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即企业内部核算单位, 不仅可以对外经营,而且要自负盈亏,单独照章纳税。总厂和厂部同内部核算单位的关系,一方面各核算单位要承担全厂规定的任务;另一方面总厂或厂部要向其征收管理费和进行利润分成。

  4. 实行两级法人。即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中,其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它们在集团公司的统一管理下,根据紧密层、半紧密联合层、及松散联合层企业的不同情况,实行自主经营管理。

    1. 在一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一些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公司,实行分权的事业部制。

    2. 在一些大中型企业试行矩阵制的管理组织结构,并运用系统性原则, 在企业建立如企业管理办公室、质量管理办公室等综合性管理机构。

以上这些改革,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上由集权化向分权化转化的一种尝试,对于更好地调动企业车间(或分厂)搞好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增强

大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改变“大船调头慢”的状况, 以及使总厂或厂部更加集中精力,加强战略决策等,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