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

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问题一直是创新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技术推进论,市场拉引论,技术推一市场拉综合论,技术规范一技术轨道论,社会需求一资源约束矛盾论等多种理论。

  1. 技术推进论

技术推进(technology—push)理论认为,科学研究和由其所引发的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并认为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会引起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而形成技术创新高潮,源于科学发现或科学突破的技术发明, 是驱动技术创新得以发生和进行的主发动机。人造纤维、核能、激光器、半导体、电视及现代微电子学领域中的许多技术创新,几乎都是沿由科学发现

和技术发明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生产这一模式发展的。也即先有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在实验室取得有价值的实用成果,然后寻找市场,使其商业化。这些事实给了技术推进论有力的支持。技术推进论作为早期的创新理论虽然于一定程度揭示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但它对于为什么在某一时期内一些科学技术成果很快引起了技术创新,而另一些科学技术成果则没有或难以转化为技术创新;为什么在一个国家做出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却首先在另一个国家实现了商业化。

  1. 市场拉引论。

市场拉引(market 一 pull)论提出技术创新起源于社会的技术需要,社会需要是拉动、牵引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需求一般都表现为市场需求。企业的创新行为总是将技术努力与市场需求紧紧拴在一起的。在一给定时间内,市场上总有某一类商品来满足市场的某种需求。市场上消费者在需求和价格之间的选择便给生产者提供了什么商品需求更大的信号。技术创新正是以这一市场需求信息为出发点,并以给市场上提供满足这种需求的新产品为归宿。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奎斯(D.marquis)等人曾抽样调查了 567 项不同的技术创新实例,其中四分之三的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或生产需求为出发点。所以市场拉引理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只有真正成为每一个经济决策单位的客观需要,才能被导人经济活动,市场需求及其它各种社会需求是拉动式牵引技术创新活动的稳定的动力源。同技术推进论(难以解释一些技术创新问题)一样市场拉引理论难以解释为什么市场是某些需求却未能引起技术创新活动,科学技术超前于生产发展之同时,亦在不断地引导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1. 技术推一市场拉综合论。为克服上述两理论模式的片面性,人们又将两理论加以综合提出: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由科学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一个涉及技术变革、市场变化的具有相互作用机制的反馈结构。技术创新是在科学发现所提供的技术机会和由市场需求所提供或显露的市场机会相一致的情况下产生的。其中技术机会构成了创新的技术属性方面技术进步的内在逻辑动因,是对技术可行性、技术手段的确认。市场机会构成了创新的社会属性方面技术进步的社会经济动因,是对技术实现的市场条件及其社会经济效益的确认,该综合理论并非是协调“技术推”理论与“市场拉”理论的逻辑结合,而是基于对技术创新固有规律性的认知而概括出的。具有实证研究方面的有力支持。然而,“推一拉”理论模型相对复杂的技术创新过程而言仍显得有些过份简化。

  2. 技术规范一技术轨道理论。该理论首先将一种观点、一套程序、一批有关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专门知识定义为技术规范;将在技术规范的范围内所进行的“常规”解题活动的模式定义为技术轨道。任何技术规范都具有很强的“肯定诱导”或“否定诱导”效应,它强烈地体现着技术变化的方向,指示着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追求什么而不应追求什么。技术轨道是由技术规范所确定的技术创新模式。在某种技术轨道上所出现的技术创新一般都具有累积性特点,一种新的技术规范的产生是科学进步力量、经济因素、机构组织因素和已有技术途径无法解决的困难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沿着“科学一技术一生产”这一简化程序进行考察,经济力量、机构组织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共同起着一种“选择装置”的作用,而对科学理论所展示的大批可能发展的课题进行选择。随着这一流程的进行其选择的限定性也逐渐增

加。在大批可能的技术途径中,起选择作用的经济标准越来越严格地限定其实际的技术途径。一旦选择了某种技术途径,它就显示出一种自身的力量, 进一步确定了“解题活动”的方向,亦即形成了一种技术轨道,开始了由技术规范所确定的“常规”技术解题活动。经济和社会环境以两种方式影响技术创新活动,首先选择“突变方向”,然后选择突变体。当某种新技术正在出现时,人们力图采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创新,并涌现出一批甘冒风险者力图通过其努力而获得技术创新的成功,以达在市场上获得高额利润。

英国学者道西(G.Desi)的这一技术规范一技术轨道理论与其说是从更多的因素方面考虑技术创新的动力学模型,不如说是从较多的方面论述的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

5.N 一 R 关系理论。这一理论是日本学者斋藤优提出的。模型中 N 表示社会需要(Need),R 表示社会的各种资源(Resources)。当社会发出某种技术要求或产品需求,而现有的社会资源又难以完全满足这种需要时,就产生了需要与资源之间的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由 N 一 R 关系所产生的矛盾, 将极大地刺激和迫使技术创新活动的发生和进行。技术创新取得成功,N 一 R 之间的矛盾消失,从而推进经济的发展。但当向更高的经济阶段发展时,适应这一阶段的新的社会需求又会引起和驱动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开展。所以 N 一 R 关系所表明的矛盾是引起技术创新的客观动因,是技术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斋藤优又指出,技术创新主体,其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为使创新主体的行动富有成效,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战略也至关重要。其中主要的政策和战略包括:发挥创新主体创造力的政策和战略;刺激技术创新的各种鼓励政策;情报咨询、交流的政策和战略;工业产权政策和专利制度;资源的筹集和分配政策等等。

6.EPNR(Entrepreneur Policy Need Resource)理论。国内学者王海山认为技术创新活动应置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考察,环境系统之间存在春复杂的关联和互动,为技术创新提供协同作用的综合驱力。该理论强调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家(Entrepreneur)在其经营活动中经常受到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驱力。其中主要由外源动力因素所形成的驱力包括: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Need)的拉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各种资源(Resource) 短缺的压力,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力;技术创新政策(policy)和相关政策的诱导和牵引力;主要由内源动力因素所形成的驱力有:由强烈的创新意识所积聚起来的创造愿望满足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追求企业发展、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吸引力。在这些驱力的综合作用下,企业家通过对他们的感受和认识,必然要从经济环境、资源环境和政策环境中寻求各种可资利用的技术机会、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如若企业家在对环境及其能力的感受、认识、辨识和评价中发现和抓住了需求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或相互之间的不适应、不匹配、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专一化的创新欲望,从而原有的创新意识及其所带夹的创新愿望满足心理压力就转化成为创新行为,即开始了以需求为导向,利用和转换各种创新资源的技术创新活动。这 种创新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及市场需要,也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增长,改善和变革了社会宏观经济环境,还为社会资源环境输入了新的资源。这样,由于整个系统的非平衡的动态发展,必然会造成技术创新活动的新的动力循环。如此周而复始不断上升,导致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持续的经济发展的双向动力循

环。

ENPR 理论的创新之处是强调了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并考虑了技术创新政策影响企业家创新决策和创新行为的动力效能。所以较其它创新动力理论 ENPR 理论则要具有综合性和解释力。

我们认为技术创新动力从宏观角度着眼,它源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的需求,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变革传统生产方式必然导致对科技的新需求,而这正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社会经济实践推动着技术创新。实践的需要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需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上去。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欲驱使人们从各个方面去寻找最有效的途径去解决社会实践所指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可以说,需求是技术创新之母,没有社会需要的新技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探索未知,求新求异求发展则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而具有必然性和无限性一社会生产力具有无限发展的必然性,这正是技术创新的最原本的动力。

然而从微观角度着眼,任何技术创新都是技术劳动者的创造成果,因而其创新动力通常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出于技术劳动者对社会进步事业、对祖国热爱而致力于科研领域的政治动力。其二是技术创新主体力谋求经济利益和增强竞争能力而力图运用技术进步来改变生产函数,以达到能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动力。其三是出于技术劳动者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因素。

技术创新的环境与技术创新动力是技术创新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不应混淆。社会制度,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等都属 60 4 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内容,它们只是技术创新的条件而不是技术创新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