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概念

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从广义上可以包括技术转移的含义,因为二者都在于使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从狭义上看,却有较大区别。

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从狭义上说,是指将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阶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这一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和现实的生产能力的过程。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化是科技成果实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也是生产领域生产要素接受、消化、转化新科技知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实质也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过程。

科学技术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是有价值的。科学技术的价值一方面表现在创造、发现科学知识要付出劳动,付出代价,另一方面表现在科学技术能创造价值。因此,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应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市场机制才能使市场法则和市场要素间的联系形式贯彻到科学技术体系运行之中,让科学技术产品作为商品进入技术市场,通过交换(转让),由属于研究领域所有转入生产领域所有,再由生产领域将其纳入生产过程,推进物质产品生产,或使物质产品在质量上产生飞跃。同时,把购买科技产品的价值转移到物质产品中去,成为物质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物质产品升值, 从而完成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过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必然引起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只有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才能真正使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加速,使转化过程畅通和充满活力,推进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同样也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因为这一过程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可视为是将各种知识进行合成为一种新产品、新系统的二次开发过程,其间不仅有科技预测、科技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中间试验等环节,而且存在将主体技术与设备工艺和生产工艺相配套形成整体功能的多重环节,如此方方面面均需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其工作量是可观的。

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正是由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种创新,因而这一过程呈一定的风险性。从总体和长远看,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效益,然而对具体的企业和项目而言,则由于技术条件,生产环境、市场容量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必然存在短期不一定见成效的现象,甚至会有一定的风险,转化过程有可能会失败使转让双方遭受经济损失。所以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种创新而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通过载体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转移流动的过程。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技术转移的概念和问题最初是作为解决南北问题的重要战略在 1964 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开发会议上提出和讨论的。

60 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逐步展现,各国为了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技术转移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联合国技术转移战略作为又一个“联合国开发十年(整个 70 年代)发展战略”的主要支柱。这就使得技术转移问题的研究多着眼于国际之间的技术输出和引进方面。然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和工农业生产之间,在国

防系统和民用系统之间,在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之间科技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国内的技术转移同样值得重视。

技术转移不单指技术成果的转让,也不单纯是技术市场上的技术贸易。它既包括科研成果、新工艺、新方法、专利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涉及已实施了的成熟的高技术、适用技术、技术装备、生产工艺的梯度转移。

技术转移的终极目的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进一步创新,改造传统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总量。

由此可知,形成技术转移的原因在于存在着技术差距。只要存在着技术梯度和动力机制即可发生技术转移。所以技术既从中心(发达国家)向边缘

(发展中国家)转移,又可发生于国家、部门、地区、行业、企业等不同层次之间的转移。

技术转移有其规律性。目前国际技术转移的共同规律可概括为:1.向梯度最小的方向转移一梯度最小律。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商品,其转移与受让方技术水平有关,对方无相应的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就很难实现其技术转移。2.向引力大于斥力的方向转移一引力最大律。只有在技术的引力大于斥力时,技术转移才能顺利进行。引力越大于斥力,转移的速度就越快。当一项技术同时面临来自几个方面的引力时,它就向引力最大的方向转移。这时产生的效益也最大。3.最有效的技术转移是伴随技术活载体的转移一人才载体律。技术转移的载体有设计图纸、文字资料、机器设备等,但是图纸资料需要消化吸收,机器设备需要通过反求工程把凝结在其中的技术“分离”出来才能掌握。而技术的活载体一科技人员的转移才是技术转移最有效、最可靠的形式。计算机、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普及几乎全靠人才流动而成,全世界大计算机公司中大都有从“IBM”聘来的专家。4.被转移技术须经过适应性改动才能在新环境下发挥作用一适应性改动律。一项技术只有与一定的环境相结合,才能发挥效用。通常应根据接受方的使用要求、管理水平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实际对原有技术进行改造。这种改进一般只是参数上的改动而不是原理及基本要素的改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都属于适应性改动的范畴。当然技术转移时要么改变技术,要么技术受方的组织管理发生变化,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并非是要先进的技术去适应落后的管理方式,相反则是要通过先进技术的引入而引起组织管理的深刻变革。5.技术转移方式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一生产力水平适应律。根据接受技术的能力不同,引进技术的方式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引进成套设备一引进关键设备一购买专利许可证及设计图纸一购买试验中的技术抢先生产一对等技术交换。接受能力低的部门、地区或补充空白的行业可适当引进一些成套设备;能制造大部分设备的,只购买关键设备;一般则应采取购买专利许可证或设计图纸;水平高的行业和地区,可以买进国外正处试验阶段的技术,自己抢先生产;有条件的行业和地区可与国外实行对等技术交换。6.技术转移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技术转移加速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技术交流日益广泛,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加快了技术转移的时间频率。技术转移的加速使技术寿命周期越来越短。所以任何企业都不得自我封闭,置自己于技术转移潮流之外,否则很快就会与先进技术拉大距离。

在认识上述技术转移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人们进而提出,技术转移是技术扩散和技术保密的矛盾统一体;管理技术转移的特殊性的观点,自从技术

可以作为商品买卖以后,新技术的持有者只有获得了独占权,他才能得到该技术带来的利益。一旦该技术被广泛普及,技术的发明者和持有者就不能凭藉该技术而拥有相应的优势,亦不会有人花钱买这项技术。所以技术的发明人和持有者就会千方百计地实行技术保密。但从社会利益来讲,希望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人掌握该先进技术,使其能迅速推广普及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不顾发明者的利益,新技术一旦出现,就不加限制地推广,也会挫伤发明者的积极性,从而挫伤社会创造力,以至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对矛盾通过专利制度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发明者通过专利说明书将自己的发明公布于世,同业技术人员通过看说明书而掌握这一技术,但根据专利法规,不经专利权人的许可不得自行实施,任何人要实施这一技术须得到专利权人的许可证,并向其付费,专利制度使技术传播与保密的矛盾得到统一。

而在现代技术转移中,管理技术已成为重要的转移内容。然而,管理技术的转移除受上述规律的影响外,还要受到社会信仰、价值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技术转移按其流向有垂直转移和水平转移两大基本类型。垂直转移是指技术从高梯度向低梯度方向运动;水平转移是指技术在经济发达程度或技术梯度相当供需方面的流动。

然而,就目前国际技术转移的形式而言,虽有数十种之多,但大致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商业性质的转移,其中包括:技术买卖(技术所有权的转移);许可证贸易(技术使用权的转移);对等技术交换;有偿技术咨询; 合作生产;合作经营;合作研究汗发;委托研究开发,买方在卖方地区直接投资的独资企业;买卖双方兴办的合资企业;工程承包;技术招标;补偿贸易。另一类是非商业性技术转移形式。它包括,技术报刊杂志的出版与发行; 科技情报的交流;人才流动;人员互访及座谈;互派留学生;技术培训;举行学术会议;办技术展览,政府及国际组织的援助;政府扶植经济落后区; 无偿推广技术;私人馈赠;剽窃;技术间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