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面向产品布置的方法

一、原理与步骤

面向产品或按对象原则进行厂内布置,需按所规定的产品种类,划分成若干个生产单位;由于各生产单位是封闭的,彼此之间无生产技术方面的联系,所以,布置的中心内容是各生产单位的布置,也即为各生产单位设计一条相应的生产线(或装配线)的问题是厂内布置的中心问题;又因为生产线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大量使用专用设备、具有某种特定技能的工人等),所以,使各种设施、人力的利用率提高(或闲置最少)是生产线设计的主要目标或问题——生产线的平衡问题:在既定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条件下,确定生产线的周期时间(节拍)、工作地数量、以及各工作地应完成的 工序或作业的种类和数量,使各个工作地都有大致相等的生产率(或基本平衡的工作负荷)。

评价生产线平衡效果的指标主要是时间利用率或时间闲置率:

m

ti

m

nc − ∑ti

BE i=1 BD i=1 = 1 − BE

nc nc

式中:门为工作地数量(整数);们为工序或作业数量(整数);c 为生产线周期时间或节拍(出产两件相邻产品的间隔时间);ti 为完成第 i 道工序或作业所需的时间。两个指标(BE 和 BD)是等价的,常用 BD 对生产线的平衡效果进行评价。由此,生产线的平衡问题可描述为:求刀和 C,以使

m

ti

min BD = 1− i=1

nc

或求有最小积的 n 与 c。

现实中,在确定 n 和 c 时,要求满足以下条件:

  1. 不违反各工序或作业间既定的先后顺序关系(工序优先关系约束);

m

ti

m

ti

  1. i=1 +≤n≤m 其中, i=1

    于为理论上的最小工作地数)(n 与 C

C C

问的互为约束);

m

  1. max{ti}≤c≤ ∑ ti (其中,max{ti})为瓶颈工序的时间)(瓶颈

i=1

工序时间和总工序时间约束)。

当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和有效工作时间已定时,C 还有下式所定的上限值限制:

C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