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谁的牌子最响亮?

产品质量过了关,能否进入市场,变为商品呢?就得看你的牌子响不响亮,能否为消费者认可了。

这几乎是市场竞争的一条铁律。

赴天津采访前,记者作了一次简单的民意调查:中国、仁立、华旗和大亨,究竟谁的牌子最响亮?

“大亨、华旗⋯⋯嗯,广告做得挺火的,牌子挺响;中国、仁立⋯⋯没听说过,什么?仁立果茶还是国有企业生产的?不知道,没喝过。”

以上回答,和记者到天津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大体一致。在问及各自产品的广告宣传费用时,大亨投入最多,去年 800 万元,今年预计 2000 万元;

华旗次之,每年约 500 万元;中国果茶因是“全国第一家”,在天津名声较大,广告费花销不多;国有企业天津友谊罐头食品厂生产的仁立果茶,因企业亏损,收支不敷。1992 年广告宣传费竟不及大亨的四十分之一,即不到 20 万元。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四家果茶的知名度,与其广告宣传投入大体成正比,依次是:大亨、华旗、中国、仁立。(华旗因“华旗事件”而知名度骤增,可谓“坏事变好事”之一例。)

企业效益,最终要从投入与产出之比例中看出。购置设备,投入原料, 出了产品,却因没有知名度而卖不出去。这“产出”就甚少乃至等于零。

这道理,中国果茶和仁立果茶的生产者并非不知道。但要将这浅显的道理付诸实施变成行动,国有体制的“仁立”和准国有体制的“中国”就遇到种种说不清道不白的麻烦。

“仁立”是一家历史悠久,有近 2000 名职工的国有食品企业,1991 年轻工部投资 2400 多万元,上了全国最大的果茶生产线,并将其列为“轻工部定点厂”。然而企业包袱沉重,机制不活。生产线不但上得慢而且产品投放市场也慢。果茶生产线上岗者不过 200 来人,而全企业单是退休人员工资福

利,就要背上 400 余人的包袱!工厂连年亏损,连潜亏带负债已愈千万元。自去年以厂长宋履进为首的新班子上任后,工厂已大有起色,无奈惯性使然, 机制依旧,1992 年还是亏损上百万元。这样的企业,既无动力也无能力以更大的投入来作广告宣传,愈不宣传愈不出名愈卖不出去,愈卖不出去愈没有钱来作广告宣传⋯⋯走入恶性循环的企业市场日渐萎缩,“全国最大的果茶生产线”在记者采访时已“暂停生产”,“轻工部定点果茶生产企业”的巨大招牌,在厂房顶上的微风中轻轻打颤,默默无言。

“中国”果茶由市林果所与市政府所属一饭店联合经营,其质量好,牌子老,在天津高档饭店和党政机关招待所信誉较高,可以说“小日子”过得满舒坦。但带有行政机关色彩的联营企业形式,又决定了它不可能也不愿意“想大的、干大的”,它不奢望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搞成一个什么集团。效益不高年年有,步子不大年年走,它大概还会这么稳稳当当地走下去。

大亨和华旗不同了。大亨总经理武振海,这位私营“老板”年方三十有九,天津财经学院工业会计系毕业,自费到深圳大学念过“公共关系”,又挤时间上了电大“企业管理”。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唱卡拉 OK 不跳舞的他, 全家人就住在办公楼里,一个心眼要“成就一番事业”。国家没投一分钱他就把大亨办成了资产 3000 万元年产值 6500 万元的天津最大的私营企业,为与华旗竞争,为创出中国饮料的“第一块牌子”。他正铆足劲儿大干一番。“我这儿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不受宏观大环境影响,别人紧缩,我正是急剧扩张的大好时机。”说此话时,这位果茶大亨一脸自信。

华旗的女老板霍洪敏另有一番风采,这家工厂名为乡镇企业实则几乎也可看成霍的私营企业,从几万元创业到产值上亿,她只用了两年多时间。想当初为打开京城销路她曾一家一家送货上门,女老板带着几位伙计每天早出晚归忙得腰酸背痛,看如今华旗已打入香港出口日本,瑞典客商要求联合办

厂,法国客商每月要货 8000 箱⋯⋯“当初为什么取‘华旗’这个名儿?华旗华旗,中华饮品的一面旗帜,这就是我们不懈追求的崇高目标。”女老板谈及此,神情肃然。

在四家企业采访,我们看产品,问质量,探市场,寻原因。记者隐隐感到,在果茶这有形的产品后面,似乎还有一些无形的因素,制约着企业的命运,在领导和职工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背后,似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呢?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