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 天津果茶追踪记要点:经营机制,企业制度

一、记者为何“追果茶”?

朋友,你喝过果茶吗?

喝过?那好,我再问你,果茶是怎样诞生的?为什么短短几年,这甜甜的、酸酸的、粘粘的、稠稠的汁水儿,全风靡神州,成为大江南北宾馆饭店饮料族中耀眼的新星?为什么呼啦啦一家伙全国就冒出几百家果茶厂来,演出一场惊心动魄的果茶大战?

不清楚?好,且听记者细说端详。果茶,本乃“无中生有”之物。

话说公元 1985 年秋,天津市林科院林果所所长赴美考察,喝了几种天然果肉型饮料,口感极好,深受启发。回国后,便提议成立“果肉果汁型饮料课题组”,要把这“洋”技术,嫁接到中国来。

课题组负责人姓马名冬青,是一位刚从浙江农大毕业的女硕士生。马冬青率领几位伙伴潜心研究反复实验,不到两年时间搞出了以山楂为主、胡萝卜、白砂糖为辅的“山植蜜汁饮料”。这饮料易生产易储存非常好喝大有发展前途,可惜的是取了个耐可特(nectar)的洋名儿,又拗口又别扭,大家记不住,于是请出天津文化名人出谋献策。电视剧《龙嘴大铜壶》的编剧张仲沉思片刻说,这饮料,喝着粘乎乎的,挺像咱天津的茶汤。干脆,取个名儿叫“果茶”,如何?话音刚落,举座叫好。

“果茶”自此呱呱坠地,时为 1988 年 10 月。

一物之生,命运如何,全看它是否被客观世界接纳。果茶不但喝着酸中带甜甜中有酸味道的确不错,而且那原料按国人信奉的中医理论来说,一助消化二有营养三益中补气四提神醒脑,简直就是吃补药。

凭着这两条,果茶有了在饮料世界安身立命的基础。

还有两条,使果茶这一新产品后来居上,有着更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一是它的生产技术非常简单,原料购进,淘洗干净,粉碎打浆,筛滤混合, 加温消毒,装入瓶中即可,此技术几乎无密可保,说穿了无非是山植、胡萝卜和白糖的浆肉混合体;其设备也很简单,什么罐呀,管呀,锅呀的,生产豆浆、果汁的设备,不用改装就能生产果茶。当然,要生产出优质产品那就不简单了。此其一。其二,果茶成本低而产出高(这大概得益于它诞生初始的定价高),1 斤山檀、1 斤胡萝卜除去消耗再加糖加水,笃定能生产 2 斤果茶。每瓶果茶零售价将近 3 元,厂家七创八创净赚一元绝对不成问题。这成本与售价之间宽宽的缓冲带,为果茶在市场海洋中经历颠簸无疑增加了强大的抵抗力。

有了这四条,果茶焉能不风靡大江南北?

有了这四条,果茶厂焉能不闻风而动加薪添柴拼命生产?

然而万事皆有度,物极必反。果茶再好喝再有营养再易生产再能赚钱, 说到底不过是餐桌上吃饭吃菜之外一瓶辅助饮料而已,何况中国大多数老百姓的腰包尚未鼓得达到每顿花两三元钱喝那“不盯饱”的劳什子的地步。未

① 本案例节摘自《经济日报》,记者詹国枢 余晓勇 199 多年 10 月《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的报道。

出两三年,果茶便已成供大于求之势。果茶大战硝烟四起。

刀光剑影,明争暗斗。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市场经济大舞台上,又一出久演不衰威武雄壮的活剧拉开了帷幕。趁这剧上演得正红火正热闹,记者奉命前往天津明察暗访“追果茶”。

此行目的,说来简单。

一、天津乃果茶发源地,亦是全国果茶厂家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之地, 解剖麻雀,此地最好。二、果茶乃市场经济环境下诞生的特殊产物,政府不加干预,市场无人封销——从这一点上说,它对任何一个厂家都很公平:谁都可以生产,谁都可以销售,赚了是你的本事,赔了该你倒霉。

三、面对这么一种非常简单的商品和大体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什么有的厂家效益好,有的厂家效益差?为什么有的厂家红红火火,有的厂家冷冷清清?其中奥秘究竟何在?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既是“经济效益纵深行”,我们就从效益的“纵深”处去解剖解剖吧。记者选取了四个不同体制的“样本”,它们是:

仁立果茶——国有企业中国果茶——联营企业华旗果茶——乡镇企业大亨果茶——私营企业

四家果茶生产厂,究竟哪家效益好?胜负之道,要诀何在?且听下回分解。

二、哪家果茶最好喝?

记者到四家果茶厂采访,都特地要了一瓶本厂生产的果茶,亲口尝一尝。究竟哪家果茶最好喝?

老实说,味道虽有差异,喝进嘴里,都差不多。

不是和稀泥,而是讲真话。果茶这东西,有点酸,还有点甜,有点粘, 又有点稠,就那么个味道,口感似乎没多少差别。

况且,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同一瓶果茶,张三说太酸,李四说太甜, 王五说稠得很,赵六说像清水⋯⋯这都是可能。所谓众口难调也。

这么说,是不是果茶厂就可以稀里马虎,随便对付些山渣胡萝卜来糊弄老百姓呢?

当然不是。 “客观的质量标准,是存在的;亿万消费者的口味差异再大,基本的口

感和要求,也还是存在的。

任何厂家都不敢马虎,以产品作赌注,拿质量开玩笑。

在华旗采访,记者看到山楂库房前贴有一张告示:“吸烟喝酒者,不得进入库房!”

“吸了烟,喝过酒,进入库房对山楂果子就会有那么大影响?”记者表示不解。

“严格说来,当然不会有啥影响,山楂还没娇贵到那一步。”华旗女总经理霍洪敏笑笑说,“贴这告示,真正目的是向职工传递一个信息,即我们的空气,必须净化。企业得从最细微处,增强每个职工的质量意识。”

原料存放如此,生产过程亦如此。天津最大的私营企业大亨集团的年轻

老板武振海“破例”让记者参观了他那设备齐全的化验室。几位从国有企业招聘来的富有经验的老检验师,正全神贯注摇着试管,仔细分析果茶中的成分。“果茶这玩意,最适合细菌生长,稍有不慎,就砸牌子。”

中国果茶和仁立果茶的生产厂,对果茶质量,把关也是极严。当记者问及果茶瓶是否回收时,两家企业的厂长(经理)都一脸严肃地连连摆手:不能回收不能回收,生产果茶,只能用新瓶!

为什么?因为果茶属果肉型饮料,挂壁严重,很难洗刷干净,再次使用, 易被污染。所以,工厂宁可花三四倍的包装成本,也坚决不回收旧瓶。

(顺便提醒各位读者,凡回收果茶旧瓶者,必非良善之辈,万不可为蝇头小利而让其目的得逞。)

行文至此,也许读者又一次会认为我们在四家之间搞平衡了,一会儿说这两家不错,一会儿说那两家也行。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不,往深里说,几家的质量差别,还是有的。

果茶质量,一看原料,二看配方,三看颜色,四看口味。前已述及,从颜色和口味看,四家果茶,不相上下,或者说颜色和口味这“表象“的差别, 并不算大。

透过表象看内里,差别就出来了。

从原料看,华旗之水,取于天津市郊宝抵地下天然矿泉水,这是四家中“独一份”。至于山楂,华旗称其只选“药用山楂”,另三家也声明其山楂乃上乘原料,“宁可多花几毛钱,也不买那便宜货。”真情究竟如何,实非记者所能核实,尚待有关部门详查。

从配方看,中国果茶——即由马冬青所在林果所与天津一饭店联营的“耐可特联合有限公司”的产品,实属上乘。在 1992 年冬国家技术监督局委托自

家食品质检中心的抽查中,中国果茶是“没有任何化学添加剂”的 7 种果茶之一,也是四家生产厂中唯一获“绿色食品”证书者。而华旗和大亨则被列入 21 种使用了色素和防腐剂的果茶行列(适量的色素和防腐剂,固然于人体无害,但能不用还是不用为好)。华旗还因“净含量低于标签标明量”而引发了好大一场“华旗风波”。

九九归一,以上四家工厂生产的果茶,虽然在质量上多多少少有些差别, 但与天津的上百家其它果茶厂比,它们尚属名列前茅者。从消费者角度看, 它们的产品、质量都是。‘过了关”的,是可以为市场所接纳,是可以放心喝下肚的。

既然如此,质量都差不多,为什么私营和乡镇企业的果茶卖得挺“火”, 供不应求,国家企业的果茶却销路不畅,以至生产线不得不停在那里“睡大觉”呢?

欲知奥秘何在,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