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苏北海岸的外伸

一、十二世纪以前的苏北海岸线

据历史记载及沉积物质的物理分析,苏北平原在先秦时期,其南端的长江古沙咀由扬州向东延伸,经今泰州到如皋东北海安以东的李堡地区。由此向北沿今东台、盐城、阜宁、涟水县东的云梯关、锦屏山东麓的板浦、连云港市以至赣榆为其海岸线。今如东县(掘港)当时还是孤悬于江口以北的海岛。秦时在苏北沿海今连云港市西南设置朐县。汉时,在今盐城县城东北角设置盐渎县;在今灌南县东南设置海西县。到东晋南北朝时,廖角嘴(北岸沙嘴)自今白蒲向东伸展,与原位于掘港的海外岛屿相连。时南通仍在大海之中,称为“狼山海”,岸外有两个大沙洲:东布洲(今金沙一带)和南布洲(位置不详)。

随着长江口北岸沙嘴的东展,南朝宋、齐时,在苏北南兖州地增设海陵郡(治建陵县),领建陵(今东台县南)、海安(今县)、如皋(今县)、蒲涛(今如皋县东南白蒲镇)、临江(今如皋县南)、宁海(今如皋县西南) 等县。唐大历年间(766—779 年),李承领导修建捍海堰时,东布洲已与大陆相连,廖角嘴也由掘港南移至余西附近。五代时,廖角嘴进一步向东伸展到今吕四港附近。于是南唐分海陵县(今泰州市)南部另置泰兴县(今县); 后周在江、海交汇的东南端设立海门县(今启东县北)和静海县(今南通市), 并于静海县增置通州。直至北宋天圣二年(1024 年),范仲淹领导修建南起启东县吕四镇北至今阜宁县长达二百九十公里的捍海堰(即范公堤)为止, 在这一千八百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内,苏北海岸除江口段的廖角嘴由李堡——掘港——吕四向东南作了大幅度的伸展以外,在海安以北直至连云港四百公里长的海岸线,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动。

近年来,根据地理学者对微地貌的观察,在苏北自阜宁白沙起,沿范公堤两侧发现有多条高出地面零点五至二米左右的断续的沙堤或贝壳堤。因为苏北海岸是以平缓的坡度伸向海底的,波浪作用于海底缓坡,在坡高与水深大致相等的位置上,泥沙的横向运动堆积成岸外沙堤。沙堤呈北北西——南南东的方向,正与合成风向成直角关系。这一发现与历史时期苏北海岸线很早即与范公堤相符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岸外沙堤的形成与东西向的长江北岸古沙嘴(廖角嘴)的伸展,是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与动力作用下进行的,但两者却终于连接起来形成了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泻湖地带。在岸外沙堤的后面, 包括里下河洼地和运西湖群的一部分,都曾是泻湖的范围。这里除表面的近代河湖相沉积物以外,还广泛地分布着由黑色的粉砂质粘土所组成的滨海相和泻湖相沉积①。处于泻湖中心的兴化县,在地面以下的海相地层中,发现有在海滨泻湖条件下生存在咸淡水交汇的动物群——蛏子,正是古泻湖地区的水通过沙堤或贝壳堤的缺口和海水沟通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