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渠

大业元年(605 年)“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 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①西苑在洛阳西郊,是炀帝大业元年所筑专供他巡幸的宫苑。渠即自西苑起,引谷、洛水穿洛阳城南, 东经偃师县至巩县的洛口入河②。据《乾隆洛阳县志》:“南有通济渠,故阳渠也,隋时尝修导之,名曰通济”。可见这条运渠当系利用旧有阳渠修浚而成。这是通济渠的西段,解决了由黄河至洛阳城下的水运问题。

通济渠的东段自板渚引河入汴达于淮。板渚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北,自此引黄水东流入汴(东汉汴渠),至浚仪(今开封市)别出,折而东南行,经今杞县、睢县、宁陵至商丘县东南,利用古蕲水故道,经夏邑、永城、宿县、灵壁、泗县,在盱眙之北入淮,全长约一千公里。它撇开由汴入泗的故道,径直入淮,既缩短了运河的航程,又可避开徐州附近的徐州洪、吕梁洪之险。只是此段工程隋时并没有筑好,隋及唐初运道仍以溯泗入汴为常,唐中叶以后,新道才畅通无阻。宋王应麟《玉海》:“自唐以前,汴、泗会于彭城,然后东南入淮,近岁汴水直达于淮,不复入泗矣。”③所指也正

①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② 《隋书》卷一《文帝纪》。

① 《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② 《元和郡县志》卷五,《河南道》一,河南府·河南县。

③ 《玉海》卷二十二引苏轼《书传》。

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