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路的起源

早在先秦时期,中原和西域地区即已有所往来。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多次提到“泑泽”,即今新疆罗布泊。《左传》襄公十四年(前 559

年)及昭公九年(前 533 年),均曾述及瓜州。晋人杜预作注:“瓜州地, 在今敦煌”。说明春秋时期河西走廊与中原即已发生联系。《尚书·禹贡》: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对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更作了正确的描述。《吕氏春秋》、《淮南子》载有来自西域地区的“昆山(昆仑山)之玉”和“钟山(葱岭)之玉”,《逸周书》提到从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莎车(今新疆莎车)等国输入骆驼、騊駼、駃騠,《穆天子传》述及周穆王西游昆仑时, “宾于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即将中原的丝绸织物赐给帕米尔高原的西王母之邦。以上古文献的记载表明西域和内地之间,早已有了物产的交流。近年,考古工作者在阿尔泰山北麓发现的公元前五世纪的巴泽雷克古墓群中,保存完好的中国丝织品①,为丝绸之路的发韧,提供了可靠的物证。

周穆王时西极(疑系印度)曾有化人(魔术师)前来我国,受到款待②。公元前四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王在位时,其臣某著《考铁利亚》

(Kautiliya)一书,记载支那(Cina)产丝,其丝货有贩至印度者③。希腊人克泰夏斯(约生于公元前 400 年)在其著作《史地书》中,提到印度人和赛里斯人④,后者源于希腊文“赛尔”(即蚕丝)一词,意指我国为“丝绸之国”。以上表明远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我国丝绸即已经由西域西传,远销印度和希腊。

先秦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居住过塞种、乌孙、月氏和匈奴,并陆续向西方迁徙。他们对早期丝路的开辟曾作出了贡献。月氏又称禺氏⑤,以贩运昆仑玉而称著中原,故中原人亦称昆仑玉为“禺氏玉”。他们以扼守西行交通要道之便,贩玉到中原,返回时带去丝绸,因在西方曾以“绢的民族”见称⑥。后匈奴击败月氏进入河西地区后,继续以从中原所得缯絮贸易于西方。只是当时西域交通尚未正式开辟,中西贸易往来,规模既小,又不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