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改道北流和大运河的衰落

明清两代,虽不遗余力采取一切措施,以保证运河漕运的畅通。但是, 运河毕竟摆脱不了黄河决徙泛滥所带来的影响。清道光六年(1826 年)以后, 在黄河泥沙淤塞下,运道已不甚通畅,又开始实行河、海并漕,漕粮经由运河北运的只是一小部分。

咸丰五年(1855 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东冲张秋运道,挟汶而东, 夺大清河入海①,安山以北至临清间的运河水流中断,清统治者只得采取饮鸠

① 《竹水金鉴》卷一○七,引《南河全考》。

② 《明史》卷八七《河渠志》五,卫河。

③ 《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志》二,运河。

① 《明史》卷八六《河渠志》四,运河下。

① 《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志》二,运河。

止渴的办法,实行“借黄济运”。每开闸通航一次,就要兴工开挖一次,一年两次,劳费不堪②。光绪十三年(1887 年)八月,河决郑州,大溜南侵, 循贾鲁河、颍水入淮。山东境内的正河断流③。即使借黄济运这条路也行不通了。

黄河改道北流后,黄、淮分家,运河的险工已由淮口移到山东张秋附近。但是,淮河下游河槽大部分已被淤塞,不能再复旧道,淮水均汇集于洪泽湖内,洪泽湖由于湖底淤高,不能容纳,向南灌入高宝等湖,淮南运道受到严重威胁。封建统治者不能彻底治理,而在运河东堤上设立所谓“归海坝”, 将洪水放到广阔肥沃的里下河地区,以牺牲人民生命财产的沉重代价,来确保大运河的通航。

以后,海上汽轮运输兴起,同治十三年(1874 年),官办轮船招商局成立,漕米运输逐渐由海轮代替④。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漕运全罢,漕粮改折现金,于是海运、河运一齐停止。一千二百多年的运河漕运历史宣告结束。

公元 1911 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大运河也因年久失修,日益淤废。除去位于河网地区的江南运河,以及河北境内因导引漳、卫,源远流长,水深岸阔的南运河可通航木帆船外,淮北中运河的北段,由于水量不足,河床淤浅,已大部丧失通航能力;淮南里运河因年久失修,河道已与宝应、高邮、邵伯等湖相通,水道很不稳定,常因洪水暴发而决堤成灾;河北境内的北运河及通惠河已因淤塞不通舟楫;山东省境内的河段,堵塞更为严重,有的已淤成平陆,被辟为农田或建成村落了。

从北京到杭州全长一千七百八十二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中国人民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劳动加工,敢于大胆冲破中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以无穷的智慧和卓越的技术创造,克服了开导水源、保持水量、改造地形和洪水泥沙的危害等四个关键性的难题,创造了各种堤、坝、闸(牐)等工程建筑物,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起来,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历史时期,包括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六大古都在内的中国许多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以及农业生产最富庶的经济作物地区,都是傍河两岸发展起来的。

解放后,大运河也获得了新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解除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的兴修,大运河许多河段都进行了疏浚、改建和扩展。并兴建了许多大型船闸;1958 年后,在里运河南段新辟瓦窑铺至六圩港之间的新航道,江南运河改由镇江东谏壁口入江等。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运河的通航能力。对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发挥着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