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我国六千年前大海浸以后形成的海岸线,属于岩岸部分,历史时期变化不大;所有沙质海岸,则由于河流、波浪、潮汐等动力作用的差异,在历史时期曾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

沙质海岸的变迁,从河口地段来说,当河流输沙量大,其作用胜过河流径流、潮汐和波浪的冲刷作用时,便形成向海突出的三角洲岸,滦河及近代黄河三角洲为其代表;当河流输沙量小,径流量大,潮汐及波浪的作用显著, 而沿岸沉积物又比较松散时,则在潮流与波浪的冲刷下,形成喇叭口形的三角湾岸,以杭州湾最为典型;当河口的堆积因素(河流输沙量)与冲刷因素

① 李庆远:《中国海岸线的升沉问题》,《地理学报》2 卷 2 期,1934 年。

① 陈国达:《中国岸线问题》,《中国科学》1 卷 2—4 期,1950 年

(河流迳流量、潮汐和波浪作用)对比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则常常形成河口的沙洲发育和江流分汊的不太典型的三角湾,长江和珠江的早期即属于这种情况,它们又各因其具体不同的地貌、水文和动力作用,而发展为不同的形态。人类的经济活动如海塘、江堤的建筑,在防止

台风、海潮、波浪对海岸的侵蚀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河口以外的海岸,有因接近河口得到淤泥的沉积而形成的以渤海湾为代表的淤泥岸;也有因远离河口得不到物质补充并不断受海浪冲刷而形成的海蚀岸,黄河改道山东以后的苏北海岸,即属于此。以上种种构成了我国海岸线形态的复杂多样,将在下列各节中分别论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