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以北各支流之间运渠的开辟

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220 年)定都洛阳以后,在蒗荡渠以南、

以西一带,先后筑渠于沙、洧、颍、汝之间,使淮河以北各支流沟通舟楫,形成一个新的运河网,既便于灌溉屯田,又便于运兵运粮。见诸记载的有以下几渠:

  1. 贾侯渠 黄初元年(220 年),贾逵为豫州刺史时所开。据《三国志》卷十五《贾逵传》:“遏鄢、汝,造新陂,又断山溜长溪水,造小戈阳陂,又通运渠二百余里,所谓贾侯渠者也。”又《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贾逵之为豫州,南与吴接,修守战之具,堨汝水,造新陂,又通运渠二百余里,所谓贾侯渠者也。”记载均过于简略。其后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云:“昔贾逵为魏豫州刺史,通运渠二百里余,亦所谓贾侯渠也。而川渠迳复,交错畛陌,无以辨之,”①已不能确指其方位。但此段文字郦注植于沙水“东南过陈县北”及“又东迳长平县故城北”之间,魏时陈县在今河南淮阳县,长平县在今西华县之北,从地望上看,其故道似在沙水西南,纵贯南北,与洧、颍相通。

  2. 讨虏渠 黄初六年(225 年)三月,魏文帝“行幸召陵,通讨虏渠”②。渠以讨虏为名,当然是通漕淮南,为伐吴而开凿了。据《读史方舆纪要》郾城县:“讨虏渠,在县东五十里。曹魏黄初六年行幸召陵,通讨虏渠, 谋伐吴也。”③召陵在今郾城县东,其渠道当在今郾城、商水之间,为沟通颍、汝的水道。

  3. 广漕渠 魏齐王芳即位之初,司马懿“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 使(邓)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广漕渠的地理位置,据《晋书》卷一《宜帝本纪》记载,魏正始三年(242 年):“三月,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从“引河入汴”看,渠道似在荥阳附近。但《水经注》的记载却大不相同:“沙水又南与广漕渠合,上承庞官陂,云邓艾所开也。”①此段文字植于沙水“东

③ 《水经》卷二三《阴沟水注》。

① 《水经注》卷二二《渠注》。

② 《三国志》卷二《魏志·文帝纪》。

③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七,《河南》二,开封府。

① ⑥《水经注》卷二二《渠注》。

南过陈县北”之下,说明广漕渠当在蒗荡渠的中段。又《读史方舆纪要》陈州·贾侯渠条下:“又州南有广漕渠,《水经注》以为邓艾所开。”②清时陈州即魏时陈县,地在今淮阳县。按从司马懿使邓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 后提出通漕之道来看,郦、顾二氏之说当较为近理。

  1. 淮阳、百尺二渠 正始四年(243 年)秋九月,“帝以灭贼之要, 在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③此二渠也是邓艾所修,渠成后“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北、淮南皆相连接。”④

《读史方舆纪要》陈州:“贾侯渠,在城西。《水经注》后汉贾逵为豫州刺史所开运渠也。或谓之淮阳渠。”可见淮阳渠或为邓艾对贾逵所开运渠的进一步修广。

百尺渠又名百尺沟,《水经注》有详细记载:“沙水又东而南屈迳陈城东,谓之百尺沟。又南分为二水,新沟水出焉。⋯⋯又东南注于颍,谓之交口。水次有大堰,即古百尺堰也。魏书国志曰:司马宣王讨太尉王凌,大军掩至百尺堨,即此堨也。”又据《读史方舆纪要》陈州:“百尺沟在城东, 本沙水也。”以上记载说明,百尺沟北在陈县东与广漕渠接,南由古百尺堰的交口入颍,当系古蒗荡渠的下段。

《隋书·地理志》颍川郡北舞县:“旧置定陵郡,开皇初废,有百尺沟。”按定陵位于今郾城县西之北舞渡,地当北汝河与沙河分流处。杨守敬《隋地理志图》更将百尺沟绘在今襄城和禹县之间,成为沟通颍、汝二水上游的水道。与《水经注》百尺沟相去极远,曹魏时百尺沟自仍以《水经注》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