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气候变化与世界气候变化的相关性

我国历史时期气候的波动与世界其他地域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气候的变动是全世界性的。虽然最暖年和最冷年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年代,但彼此是先后呼应的。

欧洲从公元前五千年起一直持续到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温暖期,被称为冰后期的“气候最宜时期”,是一个宜农、宜牧、宜海上捕捞的“黄金时期”。跟我国历史时期的第一个温暖期,在时间上大体符合,表明当时世界上气候总的变暖趋势是一致的。

我国历史时期的第一个寒冷期,第二个温暖期与欧洲冰后期的“新冰期”,在时间上也大体是一致的,只是在气候特征上有所不同。欧洲冰后期的“新冰期”持续了一千一百年之久,而我国在相当欧洲“新冰期”的初期, 寒冷时期只持续了一百五十年左右。此后气候就转暖了,而且温暖时间竟长达七百余年。这说明当时欧洲比亚洲寒冷的时期要长得多。

英国学者布鲁克斯(C.E.P.Brooks)根据古代西欧所记风暴、严冬记录而作的公元三世纪以来欧洲温度升降图,与竺可桢的我国近 5000 年温度变化曲线图对照,可以看出两地温度波澜起伏是有关联的。在同一波澜起伏中, 欧洲的波动往往落在中国之后。如十二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最寒冷的一个时

⑥ 嘉庆《广西通志》卷九三《舆地略·物产·太平府》引《太平府志》。

⑦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五。

期,但欧洲却处于享有“第二次气候最宜时期”美称的温暖时期(900—1300 年),到十三世纪才寒冷下来;公元 1400 年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寒冷期,相当于欧洲的“现代小冰川期”,它是冰后期比较明显的一次气候变动,特别反映在北半球的气候变迁上。但中国转入寒冷也早于欧洲,如德意志、奥地利从 1429 到 1465 年才是气候显著恶化的开始,英格兰 1430、 1550 和 1590 年也特别寒冷;又如十七世纪的寒冷,中国也比欧洲早了五十年。由此可见, 在气温变迁的循环过程中,任何最冷时期,寒冷的潮流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逐渐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移动的趋势。

由于中国和欧洲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当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 反之,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严寒而中国温暖。只有当西伯利亚高压足以控制全部欧亚时,才会同时出现严寒。

与我国邻近的日本,根据它所保存的一份从九世纪到十九世纪关于樱花开放时间的物候记录,以九世纪为最早,十二世纪最迟,①它与中国气候变化的一致性比欧洲大。

挪威冰川学家曾根据地面升降的结果,绘出近一万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竺可桢将根据古代物候记录所作的近五千年来我国温度变化曲线图与之对比,发现其升降曲线大体上是一致的,只是有先后参差之别而已。

近年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研究所丹斯加德(W.Dansgaard)教授,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对格陵兰一千七百年来冰川所进行的古气候测定, 其气温曲线几乎与竺可桢的曲线图是平行的。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低温,唐代的高温到南宋、清初的两次骤寒,与格陵兰几乎是一致的,只是时间上稍有参差。如十二世纪初,格陵兰尚处于高温阶段,而中国南宋严寒时期业已开始;但相差也不过三、四十年,格陵兰温度就迅速下降至平均以下,说明格陵兰古代气候变迁与中国是一致的。与欧洲十二、十三世纪的温暖廻然不同, 竺可桢认为,这是由于格陵兰和我国虽纬度高低不同,但都处于大陆的东缘, 虽面临海洋,仍然是大陆性气候,与西欧的海洋性气候所受环流影响不相同的关系。

格陵兰与中国相距二万余公里,而古代气候变动如出一辙。另据涂长望研究“中国气温与同时世界浪动之相关系数”②证实,中国冬季温度与北美洲大西洋岸也有类似变化。由此可见,历史时期的整个气候变动是全球性的。因为地球上气候大的变动是受太阳幅射所控制的。所以,如冰川的寒冷及间冰期的转趋温暖是全世界一律的,但气候上小的变动在大陆气候与海洋气候的不同作用

以及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却在不同地区可显示一定的差异。

① [日]和清达夫:《日本之气候》,东京堂,1953 年。

② 涂长望:《中国天气与世界大气浪动及其长期预告中国夏季旱涝的作用》,《中国近代科学论著丛刊—

—气象学(1919—1949)》,科学出版社,1954 年,页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