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隋、唐、宋时期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

一、隋代南北大运河的形成

隋王朝结束了三百多年的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以后,为了沟通首都与富庶经济地区的联系,便于从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转运漕粮,以及加强东北边防的需要,对运河的建设开始有了全面、统一的规划。

隋初,筑大兴城,即仍都于长安。因汉代漕渠久已湮废,为解决漕运需要,隋文帝于开皇四年(584 年)任命著名建筑专家宇文恺,大致循汉漕渠故道,“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转运通利, 关内赖之。”①开皇七年(587 年)夏四月,文帝为了平陈的需要,“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②。即重开已淤浅湮塞了的邗沟,因其入淮水口由末口移至山阳(今江苏淮安),故名山阳渎。由于时间仓促,对邗沟未及全面疏浚,工程不够园满。第二年隋军伐陈,难以充分利用,一部分舟师还是绕道东海南下。

隋代运河大规模开凿,则在隋炀帝时期。炀帝即位后,营建东都,先后役使数百万人,大规模地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网。从大业元年至六年

(605—610 年)的六年间,在春秋、战国以至汉、魏时期各段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使之相互沟通,形成一条联系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河组成的新的运河系统。从此,我国运河工程即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南北大运河的形成时期。

现按其兴建过程的先后,分叙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