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内地经济的凋敝

鸦片战争前,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自认为中国是一个“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大国,不需和外洋往来,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只限制广州一口为对外通商的口岸。这种政策影响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但即使如此,中国不断发展中的经济,仍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占着极端优势的地位。

当时,中国出口的货物以茶叶、生丝、土布为大宗。其中茶叶道光十年至十二年(1830—1832 年)每年平均出口二十三万五千八百四十担①,在历年出口总值中经常占有过半的比例,有时甚至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茶叶、生丝和土布的产地都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当时中国就依靠最富庶的南方这三种主要物品以及其它如大黄等杂品,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占着出超地位, 大致每年出超达白银五、六百万两。直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年仍出超二、三百万两以上。英国在对华贸易中不得不运送大量白银来中国以贩运货物。东印度公司来华货船中,有百分之九十是白银,商品常不足百分之十, 中国本非重要产银国家,却使用银两作为交易的媒介,这正是对外贸易盈余的结果。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现它们不能用正常的工业品打入以封建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市场,便丧心病狂地用海盗掠夺手段向中国输入大宗害人的鸦片,以攫取血腥的暴利。到鸦片战争前夕,道光十八年(1838 年), 进口鸦片达四万零二百箱②,引起大量白银外流。中国逐渐从出超变为入超。据同年清政府官员黄爵滋在奏折中说:广州一地岁漏银即达“三千万两之多。

① ③见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页 60;页 45。

② 见杨端六、侯厚培等编:《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第一表。

① 见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页 15。

② 丁名楠等:《第一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开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集刊》第 1 集。

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余万两”③。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鸦片战争以前,半世纪内从事对华鸦片贸易,为数达五万万元,百分之六十是利润”④。

鸦片战争英国人正式冲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输入更肆无忌惮了。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 年)鸦片仍占输入的百分之二十五点九。以后,当清政府鼓励国人自种罂粟,英国因鸦片输入减少,便将中国茶树引进印度、锡兰, 广泛种植。茶叶原居中国出口商品中的首位,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每年出口茶叶达二百余万担以上,占出口总值的第一位。以后中国红茶在欧洲的市场,逐渐为印、锡茶所夺①。1893 年,已次于生丝而退居第二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绿茶在美国的市场又为日本茶叶所取代。中国茶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从此更一厥不振了。

生丝的出口不同于茶叶,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曾达十九万二千担的高峰。但以后国际市场也逐渐为日丝所占夺。1933 年剧减至九万二千担,下降了一半多。1947 年更下降到一万余担。其在整个出口中的地位又退到第二位而居于大豆之后了。

土布的变化更为显著。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进口洋纱的价格逐渐下降,广大城镇和农村手织业都以洋纱代替土纱。以后洋布的价格也降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布即以其低廉的价格开始大量销入中国,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棉织品已代替鸦片而居于输入货物的第一位。以后棉纱也跟着居第二位了②。

从帝国主义国家向我国倾销鸦片,以至我国普遍种植罂粟和三大出口货物茶、生丝及土布的被扼杀,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极端严重的影响。

鸦片的泛滥,毒害和摧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使社会生产力严重萎缩。当时中国,“食鸦片者遍天下”。不少农民也因“业已种之,因而吸之,家家效尤,乡村反多于城市,昔之上农夫,浸假变而为惰农矣;又浸假变而为乞丐,为盗贼矣”④,使农村劳动力受到斵丧。最初,鸦片大量进口, 白银外流,造成金融恐慌,财政枯竭。及至国内广种罂粟,又使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的面积大为减少。而罂粟是消耗土壤肥力极大的一种作物,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素称以农立国的中国,却开始出现了粮食不足,依靠国外输入来弥补的局面。光绪十四年(1888 年),粮食已占进口货物的第三位, 到 1933—1934 年,已跃居到进口的第一位了①。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广大农村,大多是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以织助耕”,来维持最低生活。自制茶、蚕丝、织布三个手工业部门由于产品在国外市场上受到排挤而衰落以后,茶园荒芜,生丝及棉织业等农村副业面临困境。广大农民生活逐渐依赖于市场,成为帝国主

③ 见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页 34—35。

④ 孟禄:《中国的演进》,页 122—127。

① 《皇朝经世文编》四十九,阙名;《论茶务》。

② ③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三《对外贸易各年十二项主要进口货物所占进口总值的比重表》。

④ 曾国荃:《曾忠襄公奏议》卷八,页 16。

①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三,《对外贸易·各年十二项主要进口货物所占进口总值的比重表》。

义商品的直接消费者。同时又把自己的农产品如棉花、烟草、大豆、花生等送到市场上去换取货币,以便购买它所需要的商品,便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中国农业经济的商品化,不象西方国家那样导致农业资本主义的相应发展。在我国被卷入市场的小农经济却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控制下,生产力十分低下。再加上国内政治混乱,内战不息,自然灾害频仍,使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处于停滞、下降的状态。据调查,我国除东北、新疆、西康、(今四川西部及西藏东部)西藏以

外的二十二省,耕地面积指数,如以 1873 年为一百,则 1893 年为一百零一,

到 1933 年仍为一百零一,六十年间没有什么增长。其中原来农业比较发达的浙江、湖南两省耕地面积指数,1933 年分别降至七十八与八十八②。单位面积的产量也大多没有提高,部分还有下降。而人口却在迅速增长,农民生活陷于极端贫困。因而,中国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也就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加深。落后的西部地区与畸形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对比, 越来越显示出生产力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