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宋时期海河的变迁

海河水系形成以后,诸流汇一,成了上游河网庞大,下游尾闾狭细的局面,每当夏秋之交汛期水涨,洪水宣泄不及,便会酿成水患。为了解除这一威胁,唐代在御河(永济渠)以东,先后开挖了德州马颊河(又称新河)①、沧州阳通河(又称屯氏河)等减河,东注于海②,以提高泄洪能力;在御河以西,则利用大陆泽、鸬鹚陂、阳城淀、天井泽等③淀泊滞洪,以减轻洪水压力; 并沿御河、漳河、滹沱河、滱水的一些险要岸段修筑堤防,以抵御溃决④。使灾害大大减轻,唐代海河流域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北宋王朝为防御契丹的侵犯,构筑了一条河湖防线,西起今满城县北山, 经青苑、高阳、涿州、雄县、霸县等地,东至泥沽海口(今天津东南的西泥沽和泥沽咀一带),联结大清河几条支流与三十余处洼淀,绵延九百里,“深不可舟行,浅不可徒涉”,并把滹沱、滏阳、漳、卫等河也引向洼淀,以增水势。这条河湖防线(又称屯田防线)的建立,使河北平原的河、淀相通, 既限制了契丹骑兵的进犯,又起了调节各河洪水,减少水患威胁,以利农业生产的作用。

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 年),黄河从商胡决口,北流到今河北青县, 与界河白沟合流于天津入海以后,黄河的决口泛滥又给海河带来严重的灾难。直至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 年)河决阳武,“灌封丘而东”,合泗入淮以后,海河流域才又重新摆脱了黄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