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时间上,大致以四十年代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到本世纪的四十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 在我国为近六百年来第四个寒冷期的第三暖期。在这个时期,气温总的趋势是升高的。本世纪初,我国每五年的年平均气温多数还在多年平均气温之下。随着气温总的趋势上升,到 1920 年前后,各地的五年平均气温已升到多年平均气温左右。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初,全国大多数地方曾有一个短时期微弱的降温(幅度约 0.1—0.2℃之间),以后全国气温又继续上升。到四十年代, 乃是本世纪最暖的时期,最暖的五年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气温 0.5—1.0

℃。例如北京、成都、兰州高出 0.5℃,上海和沈阳分别高出 0.8℃和 0.9℃。特别是这个时期的后半段(1926—1940 年)比前半段(1925 年以前)平均气温更有明显升高,华北地区升高达 1.0℃,东北地区上升大约 0.2—0.6℃, 华东地区升高 0.4—0.7℃,华南地区升高较小,部分地方升高 0.1—0.5℃, 有些地方没有升高,少数地方如广州的气温却略有下降。根据上海的记录, 变暖实际上从上世纪末就已开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四十年代的六十年间,年平均气温升高了 1.0℃多。根据气象学家杨鉴初的统计①,从 1926

年开始,我国冬季的寒冷月就开始减少,到 1940 年达到最少。总的说来,我国在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气候显著地变暖了。

气候的转暖,使我国西部地区高山雪线的升降和冰川的进退受到影响。1960 年,我国攀登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发现喜马拉雅山山坡雪线已由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五千零六十七米升到五千八百米。就是说,在一百二十年间雪线上升了七百三十三米。又据 1960—1963 年中国科学院冰川雪线测量队的调

查,在 1910—1960 年的五十年间,天山雪线上升四十至五十米,西部天山的冰川舌后退五百至一千米,东部天山的冰川舌后退二百至四百米,森林的上限也有所升高。

二十世纪前半期,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气候也有变暖的趋势,同样出现因增温而使冰雪大量消融的现象。如欧洲东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在 1920—1950 年的三十年间,每年平均后退零点六一米,雪线每年平均升高六十三米,其中的柏林纳西冰川已消融不见了。赤道非洲海拔五千二百米的冈野山上的冰川,从上世纪末期开始急剧退缩,以致山下的湖泊因水源不足而水位下降, 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也随之向南扩展,平均每年南伸达一公里多。

随着高山冰川退缩及雪线高度的上升,高山上的草地线、森林线和人类活动范围也随着上升和扩大了。至于广大的陆地平原上,由于霜期缩短,作物生长延长以及可供植物吸收的热量和营养物质的相应增加,大大促进了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① 杨鉴初:《近五十年来我国温度演变的一些特点》,《气象学报》31 卷 4 期。

本世纪初期的增暖现象,到四十年代已达到顶点。此后,我国就进入气温总的趋势是下降的时期,也就是我国近六百年来第四个寒冷期的第四冷期。四十年代以前的变暖,在此期间又先后朝相反的方向变化。转折的年代各地不同,成都在 1941 年,北京在 1943 年,兰州在 1947 年,上海在 1948

年,沈阳在 1950 年。气候变冷,一直持续到 1957 年。这时,多数地方的五年平均气温已经降到多年平均气温之下。

在这段时间内,最严酷的天气,发生于 1955 年正月,由于连续从西伯利亚来的寒潮,使华中、华南一些地方的绝对最低温度打破了纪录,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