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桓公渎与扬夏水道

  1. 桓公渎

东晋太和四年(369 年)六月,桓温北伐前燕(都邺),大军由淮入泗, 到达今鱼台附近的菏、泗会合口以后,正遭大旱,菏水断流。乃命毛穆之向西北“凿巨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①,这条全长一百五十余公里的运河,是自方舆(今山东鱼台北)往北开渠,至任城(今山东济宁)西四十里萌山下,会泗、汶二水,在今嘉祥县附近入巨野泽,东北合于济水。因泗、汶、济、三水都叫清水,所以说“自清水入河”。此即后世所称的桓公渎(一称桓公沟,又名洪水)。当时桓温即通过此渎由济入河,进至枋头

(今汲县东北)的。

开沟后四十余年,义熙十二年(416 年),刘裕北伐后秦(都长安)时, 水军也采取这条道路,并曾加以疏浚过。破秦之后,黄河以南地尽归晋有, “义熙十三年(417 年),公自洛入河,开汴渠以归”②。说明黄、淮的汴渠

② 《三国志》卷一四《魏志·蒋济传》。

① ②《水经注》卷三十《淮水注》。

③ 《晋书》卷一○○《陈敏传》。

① 《晋书》卷九八《桓温传》。

② 《宋书》卷二《武帝纪》中。

已经不大通畅,经过开通才能回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