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江的形成

我国远古传说,禹治洪水,“凿江而通九路”②。据说禹是四川汶川县人, 曾在汶川县铁豹岭一带疏导岷江③;又“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④。还传说禹到过安徽的涂山,浙江的会稽,治理过长江中下游的水系,终于使长江“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于越与南夷之民”⑤。另据传说,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初期,“荆有一人名鳌灵,其尸亡去,⋯⋯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鳌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 使鳌灵决玉山,民安定处⋯⋯乃委国授之而去。⋯⋯鳌灵即位,号曰开明帝。”

⑥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则是:“时巫山峡(狭)而蜀水不流,帝使令(鳌灵)

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⑦这些大禹治江、开明帝开玉垒山和巫峡的神话传说,只不过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群众在与洪水进行长期斗争中的强烈愿望。长江三峡显然不是人工开凿或鬼神之功,而是自然演变的结果。

古老的长江,在地史上可追溯到距今二亿年以前的三迭纪,那时我国大陆中部的地形是东高西低,现在属于长江流域的巫峡和西陵峡以西的地区, 是汪洋不见边际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还是一个与印度洋及太平洋相通的广阔的海湾。大约在距今一亿年前中生代的侏罗纪,由于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 形成了横断山脉,秦岭升高,古地中海退出今四川、青海、西藏及贵州、广西的西部,在秦岭、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之间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四川盆地, 当时,它与巫峡、西陵峡以东的洞庭盆地,成为自成系统互不沟通的内陆水系。巫山山脉也就成了四川盆地与洞庭盆地之间的分水岭。约在七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发生了一次燕山运动,四川盆地上升,洞庭盆地下降,湖北西部的古长江开始发育,积极向四川盆地溯源伸长,大约距今三、四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全流域的地面普遍地间歇上升,上游地区上升最烈, 多形成高山、高原与峡谷;中、下游上升的幅度较小,出现丘陵与山地,其间还间歇伴随着下沉而形成了两湖、南襄、鄱阳、苏皖等水原。与此同时,

① 《诗经·小雅·四月》。

② 《淮南子·要略》。

③ 《史记·夏本纪·正义》。

④ 高诱:《淮南子·修务》注。

⑤ 《墨子·兼爱》。

⑥ 转引自[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⑦ 《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注》。

往昔溯源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长江,已沟通四川盆地的水系,由于地形西高东低,于是汇成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东流巨川,这便是人类进入历史时期以前,长江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