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新道

秦始皇于公元前 222 至 214 年间,出兵进攻南越,其行军路线有五②:“一军结余干之水”,由彭蠡泽南下,沿余干水(今信江)越过武夷山,然后分兵由闽江水系进军今福州市,由瓯江水系进军今温州市,以征服闽越及东瓯; “一军守南野之界”,自湖汉水(今赣江)谷地上溯,经南野县(今江西南康县南),跨过横浦关(今粤赣交界大庚岭山口的梅岭关),沿溱水(今珠江上游之一北江)南下番禺(今广州市)以夺取南越的中心根据地;“一军处番禺之都”,即由长沙郡南下,沿湘江、耒水及溱水,越湟溪关(今广东连江口附近)通番禺;“一军守九疑之塞”,九疑之塞在今湖南江华县附近, 紧邻萌渚岭。自湘江支流深水(今潇水)谷地上溯,跨过阳山关(今湘粤交界阳山县北骑田岭山口),南下溱水至番禺;“一军塞镡城之岭”,镡城之岭即今广西兴安县北的越城岭。自湘江谷地上溯至越城岭和海洋山之间,即灵渠所在地,南下桂林(今广西桂平县)象郡(今广西崇左县)。《史记·南越尉佗列传》称横浦、湟溪、阳山三关为秦时所开“新道”。以上《淮南子·人间训》有关上秦兵进攻越人的几条行军路线的记载,除“结余干之水”的一军系通往闽、浙外,其余也就是秦时称作“岭南新道”的我国中部通往岭南的主要交通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