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之间南河的治理

京杭大运河在清江以下沟通江淮的运道,明人称为“南河”,

明、清两代也进行了大量的整治工作。

首先是黄、淮、运交汇的清江浦运口,为防止黄河泥沙淤塞,不得不筑坝阻遏黄水南侵。漕船北上到达准安后,盘坝度淮,再上行以达清河口,不胜輓输之劳。明永乐十三年(1415 年),总漕运陈瑄在淮安开凿“清江浦渠”。从淮安城西管家湖引水十公里西至鸭陈口,适与清河口相值。这样导湖入淮, 以通漕舟,免去了过坝之劳及风涛之险①。万历十年(1582 年),督漕尚书凌云翼又“自浦西开永济河四十五里,越城南窑湾,历龙江闸,至扬家涧, 出武家墩,折而东,合通济闸出口”②,进一步避开了清江浦之险。

其次,清江浦以下穿越高、宝诸湖的运道,为避免漕舟行驶湖上的风涛之险,于湖旁另辟新渠,以为运道。明宣德五年(1430 年),陈瑄经略漕运, 开始筑高邮、宝应、汜光、白马诸湖长堤,使运河和湖水隔开,并于长堤上筑牵舟之路。堤中有涵洞,使河湖可互相灌注,以调节水量。弘治五年(1492 年),户部侍郎白昂在高邮湖旁首开高邮月河,名“康济河”,南起露筋, 北至界首,计长四十五公里,以避高邮新开湖、甓社湖之险。万历十二年

(1584 年),漕抚王廷瞻又开宝应月河,名“弘济河”,自宝应南门外至新镇,长十八公里,以避汜光湖之险③。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总河刘东星又开邵伯月河九公里及界首月河一千八百余丈,以避邵伯湖及津湖之险⑤。至此,江淮之间的南河,完全实现了湖运分离。从而形成了一条独立于高、宝湖群之外的南北直达的水道“淮南运河”。

又南河入江口,原在瓜州,江南来的漕船必须盘过瓜州坝才能进入漕河。明宣德年间(1426—1435 年),陈瑄开凿了扬州白塔河,使运口东移,江南

③ ④⑤《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志》二,运河。

① 清乾隆《淮安府志》卷六《运河》。

② 《明史》卷八五《河渠志》三,运河上。

③ ④清乾隆《淮安府志》卷六《运河》。

⑤ 《明史》卷八五《河渠志》三,运河上。

漕船“从常州府西北孟渎河过江,入白塔河至湾头达漕河,以省瓜州盘坝之费”①。另白塔之东,泰兴附近又有北新河,南与常州的德胜新河相直。漕舟由北新河经泰州坝达扬子湾,直入运河,较白塔河尤为便利。正统四年(1439 年),白塔河一度水溃闸塞,又复疏浚扬州附近的瓜步运口。清代也曾经过多次修浚,以后东西三道交替并用,互为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