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关中漕渠

史称:“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 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①隋代所开的广通渠,由于泥沙淤塞,唐初已不能利用,不得不采取陆运过潼关以入渭漕。初唐时国用比较节制,每年不过二十万石。以后消耗日增,高宗及玄宗时都曾因关中遇到歉收,被迫率领臣僚到东都洛阳就食。武后执政时期,为了增加渭水流量以解决漕运的需要, 开渠引■水东流到咸阳附近入渭,名为“昇原渠”。到玄宗开元二年(714 年),姜师度在华阴开凿敷水渠,“使通渭漕”②。但都无济于事。

天宝三年(744 年),玄宗决定重开漕渠。派韦坚“治汉、隋运渠,起关门,抵长安,通山东租赋。乃绝灞、浐,并渭而东,至永丰仓与渭合”。大体上恢复了隋广通渠的故道。渠成的当年,即“漕山东粟四百万石”, 但维持时间极短,经安史之乱,到“大历(766—779 年)之后,渐不通舟”。文宗太和初(827 年),采纳咸阳令韩辽建议,又对漕渠疏浚过一次,但不久便废弃不能使用。漕渠这一漕运所系的交通动脉,由于水源不足以及泥

② 《资治通鉴》卷一八○《隋纪》四。

③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① ④⑤⑥《新唐书》卷五三《食货志》三。

② ③《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

沙淤积等影响,已逐渐失去了它的功效。唐代以后政治中心所以东移,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