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早期的洞庭湖

洞庭湖在地质史上虽与江汉平原的云梦泽同属于“江汉——洞庭凹陷”, 但在历史时期,它是作为一个独自的水系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属于古云梦

② 明嘉靖《沔阳州志》。

③ 杜预:《春秋释例》卷六《土地名》昭公三年“江南之云梦中”条。

① 《水经注》卷三二《夏水注》。

②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七,《湖广》三,承天府·荆门州。

③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七,《湖广》三,德安府·安陆县。

④ 胡渭:《禹贡锥指》,《皇清经解》卷一二,页 26。

泽的范围。

《山海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①。《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称洞庭为平野。说明当时湘、沅、澧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 附近与长江交汇,洞庭湖地区还只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只是后来环绕君山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始有洞庭湖之称。1957 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楚怀王六年(前 323 年)制“鄂君启节”,所述舟节西南水路铭文为“自鄂(今湖北鄂城)往:上江、入湘、入资、沅、澧、油”。从舟节铭文水流交汇不及入湖②来看,与《山海经》、《庄子》所载洞庭平原的自然景观也是一致的。

《水经》记载:澧水“又东至长沙下雋县西北,东入于江”;沅水“又东至长沙下雋县西,北入于江”;湘水“又北过下雋县西,⋯⋯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资水“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说明在君山西南的资、沅二水交汇处,有湖泊的存在。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当即指此湖。只是由于那时这一夹在沅、资二水之间的湖泊水体很小,尚未为人所注意,因而《尚书》、

《周礼》、《尔雅》、《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未把它列入古代有名的泽薮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