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系统的整治与利用

① 《元和郡县志》卷一七,《河北道》二,深州·饶阳县。

② 《太平寰宇记》卷六三,《河北道》一二,深州·饶阳县。

两汉时沟通河、淮水运交通的蒗荡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水经》曾有其迳流方向的记载:“出荥阳(今河南荥阳北)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今中牟东)之北,又东至浚仪县(今开封西北),又屈南至扶沟县(今扶沟县东北)北”,即绕过大梁城(今开封市),折而南行,在扶沟以下利用沙水

(又名蔡水)河道至陈县(今淮阳县)北,再向南入颍①。三国时,这条由颍入淮,直接沟通河淮交通的运道仍继续通行。如“黄初五年(224 年),曹丕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颍,浮淮,如寿春(今安徽寿县),将以伐吴”

②,即走此道。

自蒗荡渠分流,东南沟通淮、泗的几条水道,其变迁情况是:

  1. 汳水 据《水经》记载:“汳水出阴沟(即蒗荡渠)于浚仪县北, 又东至梁郡蒙县(今商丘市北),为获水。⋯⋯又东过萧县(今江苏萧县西北)南,⋯⋯又东至彭城县(今徐州市)北,东入于泗”③。说明这条在今商丘以上称为汳水,以下名为获水,东汉时称作汴渠的水道,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存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曹魏,因这条水道偏于东方,对吴用兵不便,且入泗后徐州附近有吕、梁二洪之险,故利用较少。

  2. 睢水 汉时“首受蒗荡水,东至取虑(今江苏睢宁西)入泗”④ 的睢水,三国时《水经》云:“睢水出梁郡鄢县”⑤,其水道已由陈留县西下移至梁郡鄢县(今商丘西南),说明东汉至三国时,从蒗荡渠首经陈留以下至商丘间的睢水,已因西汉平帝以后黄河屡决而湮废不通。

曹操为进攻河北袁尚,于建安七年(202 年)“春正月,公军谯,⋯⋯ 遂至浚仪,治睢阳渠,⋯⋯进军官渡”⑥。操自故里谯县(今安徽毫县)率军北上,进至梁郡后,不得不对睢阳以上河道加以疏浚。胡三省为《通鉴》作注时,于献帝建安七年睢阳渠下:“浚仪县,属陈留郡,睢水于此县首受蒗荡渠水,东过睢阳县,故谓之睢阳渠。”①说明睢阳以上经陈留至浚仪的睢水故道,经曹操修浚后已得到恢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云:“睢水出陈留县西蒗荡渠。⋯⋯经(指《水经》)言出鄢,非矣。”②但他未指出这是曹操治睢阳渠后的改变,可能因仅系对睢水故道的疏浚,而非新辟渠道,致为郦氏所忽视。

前引《水经》渠水:“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又东至浚仪县”。这段渠水为古汴水及鸿沟运道。当亦因黄河溃决而淤塞。曹操进军的官渡即在中牟县北,自建安五年(200 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这里即成为曹操的大本营所在,为使粮运通达,当亦在疏浚之列,因而曹操所治睢阳渠,实上及官渡,下达睢阳。睢阳渠的治理,使古鸿沟系统沟通黄河与淮、泗的要道睢水,又得以畅通。

  1. ■水 《水经注》:“■水首受淮阳扶沟县蒗荡渠,⋯⋯又东南迳

① 《水经注》卷二十二《渠》。

②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六,《河南》一,山川险要,颍水。

③ 《水经注》卷二三《汳水·获水》。

④ 《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

⑤ 《水经注》卷二四《睢水》。

⑥ 《三国志》卷一《魏志·武帝纪》。

① 《资治通鉴》卷六四《汉纪》五六。

② 《水经》卷二四《睢水注》。

阳夏县(今河南太康县)西,⋯⋯又东迳武平县故城(今柘城县南)北,⋯⋯ 又东迳苦县(今鹿邑县)西南,⋯⋯又东迳谯县故城北,⋯⋯又东南迳城父县故城(今毫县东南)北,又东迳下城父(今涡阳)北,⋯⋯又东南迳龙亢县故城(今蒙城县东南龙亢集)南,⋯⋯又屈而南流,出石梁,”③由今怀远县入准。这一条被称为谯梁水道的运道,其重要性远过于睢水。由于谯是曹操的故乡,所谓“先人本国”的谯,被列为“五都”之一。很自然地成了曹魏对付东吴的根据地。通过这一由中原循■入淮的谯梁运道,魏军得以将其主力布署在巢肥运河一线,与东吴相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