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汉至隋代沿海交通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除在国内兴建驰道外,对海上航行也很重视。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 年)第一次东巡齐地时, 就曾沿着渤海南岸,亲到黄(今山东黄县东南)、睡(今山东福山东南)、之罘、成山(今山东成山角)等地,并南登琅邪,这些都是以前齐国海上航行的港口。始皇“遣徐市(即徐福,乃古黻字,谐音)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④,就是从琅邪入海的。始皇三十二年(前 215 年),又亲到渤海北岸的碣石,派遣燕地的方土卢生等入海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三十七年(前210 年)东游会稽山,然后沿海北上到琅邪,并经劳山、成山到之罘,在山东半岛东面环航一周。秦始皇几次海上巡游,正表明当时海上交通发展的程度。

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以后,又派遣吴人严助和朱买臣等建立海上武装,先后于建元三年(前 138 年)及元鼎六年(前 111 年),从会稽郡(郡治在今苏州市)及句章出发,浮海南征,攻打闽越及东越。元封二年(前 109 年)派遣海军五万人,由今山东出发。渡过渤海,攻灭破坏真番、辰韩与汉朝交通的卫氏朝鲜。于是,北起渤海南迄南海的整个海上交通线,都畅通无阻。东汉时,有不少关于山东半岛人民航海移居辽东的记载, 说明渤海上的航海事业已相当发达。南方则“交阯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汛海而至”①,更是南部各郡对北方交通主要取道于海上的明证。

三国时,东临大海的魏、吴两国,对海上交通都很重视。吴大帝孙权黄龙二年(230 年),因听说东冶海外有亶、夷二洲,秦时方士徐福入海求仙所率童男女数千人,即留居在那里,“世相承有数万家,其土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冶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州者”②。特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统率甲士万人,浮海探寻,结果未找到亶州,只到达夷州,就是今日的台湾省。《后汉书·东夷传》中,原有夷州和亶州的居民常来往于会稽郡的记载,自孙权派人前往开发后,台湾进一步密切了与祖国的联系。吴国还多次

① 《山海经·海内南经》。

② 见《禹贡》及《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③ 见《孟子·梁惠王下》。

④ 《史纪》卷六《秦始皇本纪》。

① 《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

② 《三国志》卷四七《吴志·孙权传》。

派遣船队渡海前往辽东,和东汉末割据该地的公孙氏联络,并进行通商,孙权嘉禾元年(232 年)的一次,船只多至百艘。次年又派去一支船队,随行兵士达万人。魏国在明帝景初元年(237 年),遣司马懿出征辽东攻灭公孙渊时,也曾使用海军,并派遣船队浮海占领公孙渊控制下的朝鲜北部的乐浪

(今平壤附近)和带方(今汉城附近)二郡。吴国的船队,也曾航海往访立国于鸭绿江流域的高句丽,其海上航行的规模,已可想见。

东晋、南北朝时期,虽陷于南北分裂局面,但沿海地区的海上交通,却从未中断过。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八年(588 年),兴师南下平陈时,曾派遣燕荣率领一军由山东半岛出发,浮海至吴州(今苏州市)。开皇十年(590 年),隋将杨素平定东南今江浙沿海地方的叛乱,也使用了海军。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命朱宽“入海求访异俗”①,到达流求(隋时称台湾为流求)。三年后,又命陈棱、张镇州率军万余人,从义安郡(今广东潮州市) 航海出发,经高华屿和■鼊屿(即今澎湖的花屿和奎辟屿),到达流求,进行“慰谕”,并居留一个时期以后始返回。因大陆商人常到流求贸易,故当隋军到达时,“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贸易”②。可见台湾和祖国大陆之间,一直有着航海通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