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① 此说首倡于朱熹,见王应麟《周书王会补注》引朱子言。其后,明杨慎《山海经补注》、清毕沅《山海经校正》均从此说。

①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年,页 3— 5。

② 《汉书》卷三九《萧何传》。

③ 《三辅黄图》卷六。

④ 见《汉书》卷六《武帝纪》。

⑤ 《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

西晋初年,我国著名的地图学家裴秀(223—271 年),因见国家所收藏的地图,既缺少统一的绘图原则,内容“皆不精备,不可依据”⑥,他便总结过去制图的经验,创立了“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实际距离里数)、“高下”(因地形高下而道里有了远近)、“方邪”和“迂直”(因道路的斜正曲直而道里有了参差)。在这六个要点中,主要是“分率”和“准望”,如果比例尺和方位正确了,其他因高下、方邪、迂直而影响到道里之差,都可由分率和准望去校正。虽说在当时缺少现代的测量方法,又不能到每一处去实际考察,还不可能做到很正确,但这在十六世纪末叶经纬度的观念还没有流行之前,要算是最精审、科学的地图画法了。它不仅从此成为后代绘制地图的准则,为我国传统的地图学奠定了基础,在世界地图学史上,也占有十分光辉的一页。

裴秀的所谓“分率”,实际上就是用“计里画方”的办法。他曾根据这一原理将一幅用缣八十匹绘成的十分巨大不便展阅的《天下大图》,缩制为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1:1,800,000)的一幅《地形方丈图》①; 他还在门客京相璠的协助下,通过考订历史上疆域的变迁和地名的更易,并参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和水陆交通线,绘成《禹贡地域图》十八幅②。这是世界上见于文字记载的最古的历史地图集,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在裴秀以后二百年左右,南朝刘宋时期,有一位诗人谢庄(421~466 年),曾经依据裴秀的方丈图,制造过一方丈大的木质地形模型叫做《木方丈图》③,比欧洲十八世纪瑞士最早的地形模型要早一千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