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唐代印度洋上的海上交通

唐代从广州起航的南海航路,在贾耽的《广州通海夷道》中有详细记载。其具体行程是:从广州起航,沿印度支那半岛海岸经军突弄山(今越南南方的昆仑岛)南行,经过称为“质”的“海峡”(今新加坡海峡)至佛逝国(又称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东南部)。由此分两线走,东南通诃陵国(今爪哇); 西北出海峡至伽兰洲(今尼古巴群岛)、师子国(斯里兰卡),绕过印度半岛南端的没来国(今印度奎隆),循半岛西岸经新头河(印度河)口附近的提■国(今巴基斯坦卡拉奇略东),更西航进入波斯湾顶端的提罗卢和国(今伊朗阿巴丹附近),又西行到乌刺国(今伊拉克法奥),然后换乘小船,由弗利刺河(今幼发拉底河)上航到末罗国(今伊拉克巴士拉),再向西北陆行至大食国的首都缚达城(今伊拉克巴格达)。全程需时约三个月③。这一航

③ 马斯欧底:《金草原》卷二,开罗阿拉伯文版,页 85。

④ 《宋书》卷九七《蛮夷传论》。

⑤ ⑥《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

⑦ 法显:《佛国记》。

① 中外学者如丁谦《隋书地理志考证》、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许钰《赤土考》、藤田丰八《狼牙修国考》、高桑驹《吉赤土考》、费琅《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等,均主赤土在马来半岛,近陈碧笙《隋书赤土国究在何处》(载《中国史研究》1980 年 4 期)提出赤土在今苏门答腊巨港的新见,较为近理,因从其说。

② 《隋书》卷八二《赤土传》。

③ 《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线直接沟通了东西两大帝国——唐朝和阿拉伯人建立的大食帝国之间的海上联系。

唐代佛教大师义净于咸亨二年(671 年)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天竺求经, 往返均取海道。回程时在南洋滞留十年,曾周游三十余国①。归国后撰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海各国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等情况,成为研究七世纪时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国历史地理的可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