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的湮废与汴渠的代兴

秦、汉之际,中原的水道交通仍以鸿沟为主。汉武帝元光三年(前 132

年)及平帝元始元年(公元 1 年),黄河两次决口,河水均漫流于鸿沟水系之间,鸿沟及其支流为黄河泥沙所湮塞,联系黄、淮两大水系的水运作用, 即逐渐为汴渠所取代。

汉代汴渠即原鸿沟系统最北面的一条分支汳水(其下游又名获水)。东汉建都洛阳,特别重视横贯经济富庶地区的汴渠,以转输黄淮平原地区的漕粮。但自王莽始建国三年(11 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上决口后,河水泛滥达六十年之久,汴渠决坏,交通阻断。直至明帝永平十二年(69 年)夏,“遂发卒数十万,遣(王)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①。从此,“河、汴分流,复其归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墳”②。河、汴之间有长堤间隔,截分两界。河资以束水攻沙;汴得以安流保运。东南漕运又可由淮、泗入汴,转入黄河,达于洛阳。

总之,秦汉时期运河的分布已经很广,西至关中,东临海滨,北接滦河, 南踰五岭,已初步形成全国规模的水运交通网。对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统治和发展经济,都起了重大的作用,也为隋代南北大运河的规划和兴建提供了借鉴。

② 清乾隆《淮安府志》卷六《运河》。

① 《后汉书》卷七六《王景传》。

②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