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长江的水患及治理

长江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汛期也就以长江流域雨带的分布为转移。长江流域的洪水多集中于中游地区,一般洞庭湖来水在五至六月为高峰, 宜昌以上诸水及汉水,则在七、八月来水最多。来洪时间先后错开,不致形成过大的洪峰。如果两股洪峰中前者推迟而后者提前,碰在一起,水患即不可免。

根据历史记载,长江水患主要发生于江汉地区。下荆江蜿蜒型河道,由于水流宣泄不畅,极易溃堤决口,史称:“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早在东晋永和年间(345—356 年),沿江人民便采取筑堤捍水的措施。南宋时筑堤防水更有新发展,有名的石首县西的“万石堤”,即完成于南宋。到明、清两代,经过不断的增广,终于完成了南岸自松滋至城陵矶计长三百余公里, 北岸自当阳至茅埠计长三百五十余公里的南北荆江大堤。随着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两岸大堤堤顶一般已高出地面七至十米,最高处达十六米,成为“悬河”。一遇洪水,到处溃堤决口,泛滥成灾。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的一次决堤最为严重,“荆岳之间,几为巨泽”①,“一连巨浸,各堤防荡洗殆尽”②。在解放前的二千年间,由于水利失修,较大的水灾就发生了二百多次。 1931 年荆江大堤万城堤溃口,被淹面积达十万一千二百平方公里,耕地五千六百六十余万亩,受灾人口二千八百九十万余人,其中死亡十四万五千余人, 灾区遍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六省,整个江汉平原包括武汉三镇成为一片汪洋。

解放以来,通过全面整修加固江防大堤,兴建荆江、汉江分洪区、大中型水库、机电排灌站,以及对航道的整治,初步控制了洪水灾害,并使农田灌溉和航运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葛洲坝工程的胜利完成,更为长江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展示了无限光辉灿烂的前程。但对长江的综合开发利用来说, 也还仅仅是一个开端。

① [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七九《江水》。

② 《江陵堤防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