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长江喇叭形河口

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河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具江型。其时海湾北岸沙嘴如前节所述,由今江都向东北伸展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相合,形成里下河洼区;南岸沙嘴系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的外岗、黄渡、青浦的盘龙镇、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金山、王盘山以后, 由于受到杭州湾的强潮作用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产生向西的泥沙流,迫使沙嘴折而向西,形成反曲现象,并与正在发展中的钱塘江口北岸沙嘴相连接, 使海湾封闭成泻湖,最后葑淤成太湖平原。

图 4-7 长江古沙嘴

长江口南岸沙嘴在海浪作用下,形成几列平行的沙堤和贝壳堤——俗称“冈身”。冈身在松江(吴淞江)故道以北有五条,最西一条约当太仓、外岗、方泰一线,最东一条相当于娄塘、嘉定、马陆、南翔一线,东西相距约六至八公里。冈身在松江故道以南有三条。志书上称为沙冈、竹冈和紫冈。最西一条约当马桥、邬桥、漕泾一线,最东一条约当诸翟、新市、柘林一线。东西相距为一点五至二公里。在近海处扩展到四公里。这些冈身的组成物质大部为分选良好的中砂和细砂,并间有贝壳碎屑。冈身上的马桥下层发现青莲岗文化遗址,经 C14 测定年代为 3995±95 年。冈身迤西,青浦县崧泽遗址的下层出土文物,C14 测定年代为 5360±105 年,说明在距今五、六千年前, 这条海岸线已经形成。

古长江流域由于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水量丰富,迳流含沙量少,再加上干支流又有湖泊分泄洪水及泥沙,因而输送到河口的泥沙为数不多,水下三角洲尚未堆积。同时辽阔的江面上巨大的风浪和潮汐的冲击,使沉积与浸蚀基本上平衡。因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没有造成河口三角洲的发育。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秦汉至三国时期,人们的活动地区从未越过冈身的范围;考古资料也反映,在冈身以东,至今还没有发现晋代以前的文物,表明这条开始形成于五、六千年以前的冈身地带,一直维持到公元三世纪,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

历史早期,长江喇叭形河口的潮汐作用特别显著,在江口扬州附近出现涌潮现象。那时在圈山以上的扬州湾内,散布着“开沙”等沙洲,使江流分汊,北支在扬州城东形成曲江,湾道水浅,由东海汹涌而来的海潮,经开阔的海湾乍入曲江湾道隘处,又被水下的沙坎所激逼,形成汹涌澎湃的涌潮。即历史上有名的“广陵涛”。秦时扬州为广陵县治,于是“广陵观涛”成为

两汉以来的盛事①。晋郭璞:《江赋》云:“鼓洪涛于赤岸,沦余波于柴桑。” 赤岸指位于扬州城西二十公里的赤岸湖,柴桑即今九江。可见晋时涌潮形成于江口的扬州,而潮区界顶则远及九江。直至唐朝大历年间(766—779 年), 曲江淤塞,瓜洲并岸,涌潮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