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从而开拓出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历史地理学界在野外实地考察中,由于要借助于其它有关学科的协作, 与考古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地质学以及动物学、植物学等相互渗透,已逐渐开拓出一些崭新的研究领域。

已故的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于七十年代初根据西安半坡、日照两城镇及安阳殷墟等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植物残块和孢粉、殷代甲骨文以及我国历史文献上大量的有关物候的记载,写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①一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为我国历史气候学奠定了基础。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根据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地区农牧业的交替发展、植被状况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科学地论证了《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长期安流的局面》②,提出搞好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以消弭下游水患的具体建议。他在另一篇《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③一文中, 又根据古海岸“冈身”和古代的遗址、墓葬、建筑、海塘等的分布,以及出土文物的 C14 年代测定,对上海市地区成陆的伸展速度,突破长期流行的以每年若干米速度平均推进的传统说法,提出了新的论断。天津市文化局考古

①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编:《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79 年。

② 谭其骧、张修桂:《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社科版,1982 年 2 期。

③ 林承坤、陈钦銮:《下荆江自由河曲形成与演变的探讨》,《地理学报》25 卷 2 期。

① 《考古学报》1972 年 1 期。

② 《学术月刊》1962 年 2 期。

③ 《考古》1973 年 1 期。

发掘队在渤海湾西岸发现三条古贝壳堤,提出了《渤海湾西岸考古调查和海岸线变迁的研究》的报告④,以及贵阳地球化学所在辽宁南部大孤山附近发现三条古贝壳堤在形成年代上的一致⑤,为研究历史时期渤海海岸的变迁提供了新的线索。黄少敏的《对珠江三角洲古海岸线的探讨》⑥,根据海相沉积、海生生物遗体的堆积以及海岸地貌等为标志,否定了以三角洲顶点为古代漏斗状海湾的传统看法,科学地确定了三角洲古海岸线的界线。以上这些借助于其它相关学科的协作,以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成为今后历史地理学发展的重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