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地区“芍陂”等水利工程

位于淮南的芍陂,因年久失修而荒废以后,东汉建初八年(83 年),王景任庐江(郡治今安徽庐江西)太守,亲率吏民予以修浚,从此,“境内丰给。其陂径百里,灌田万顷”②。1959 年 5 月,安徽考古工作者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闸坝遗址,根据同时出土的器物,如汉时都水官用的铁锤和鱼叉等推测,认为系王景所建③。坝身由草土分层垒起,并以木桩固定。陂外灌渠缺水时,芍陂的水可通过闸坝的草层逐渐流淌到拦水坝外的水潭内,使之有节制地流到田间;雨水盈满和洪水暴发时,又可凭草土混合坝本身的弹性及木桩的阻力,使水越过坝顶,向外流入水潭内,以分泄洪水, 从它既可控制放水水量又可起滚水坝的作用来看,芍陂在东汉时已是一座相当完善的水利工程。

东汉末,因军阀混战,淮南地区遭受破坏,芍陂水利趋于衰落。建安五

② 《汉书》卷五八《倪宽传》。

③ 《汉书》卷四九《晁错传》。

④ 《朔方通志》卷六《水利志》。

⑤ 《西夏书事》卷二○中。

⑥ 《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

① 《太平寰宇记》卷三六《灵州风俗》。

② 杜佑《通典》卷一八一《州郡》一一,古扬州上,寿州。

③ 《安徽省寿县安丰塘发现汉代闸坝工程遗址》,载《文物》1960 年 1 期。

年(200 年),扬州刺史刘馥招抚流亡,兴治芍陂,“以溉稻田,官民有畜

(蓄)”①。建安十四年(209 年),曹操驻军合肥,“开芍陂屯田”。魏正始二年(241 年),“邓艾重修此陂(指芍陂),堰山谷之水,旁为小陂五十余所,沿淮诸镇,并仰给于此”②。此时芍陂灌区已成为重要的农业经济区。

淮北地区汝南郡境内,引淮灌溉的水利工程也有很大发展。见于《水经注》记载的汝、淮之间的陂塘就有十七处,如著名的鸿隙陂(今息县北)及上慎陂、中慎陂、下慎陂、燋陂等,“津渠交络,枝布川隰”①。泗水以东的蒲阳陂(今邳县境)②,也是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