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时期的永济渠

河北的永济渠,至唐末五代,因北方长年战乱,运道湮废。以后契丹势力南渐,石晋拱手送去燕云十六州,永济河北端已非北宋势力所及。宋辽以白沟河(又称界河)为界,永济渠的通航,只能到达乾宁军(今河北青县) 北会合界河而入海。永济渠南端引沁入黄的水口早已淤塞,其水源主要来自卫河。上游渠道浅窄,汲县以下始可重载。

庆历八年(1048 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形成“北流”,经今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东北流至青州,汇入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由京师运往河北的军饷,自汴入河,至黎阳(今河南浚县)或大名府的马陵道口(今河北大名县东南),转陆运到御河沿岸,再载舟下运, 辗转费时,诸多不便。嘉祐五年(1060 年),黄河又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决口,合马颊河入海,形成另一条“东流”,东流与北流交替通塞,御河的运输也就常因北流的闭塞而陷于停顿。

神宗熙宁八年(1075 年),采纳程昉等的建议,在卫州开凿沙河的故道, 引黄河水入御河,由汴渠来的漕舟,可直接经由沙河入御河,免去了多经黄河上的风涛之险,以及由黎阳或马陵道口的盘运之劳①。

金人统治时期,以大兴(北京)为首都,在其统治地区之内的永济渠, 除去引沁入黄的一段河口仍然湮塞外,已恢复全线通航。金章宗泰和(1201

—1208 年)中,并续“开通州潞水漕渠”②,即从大兴西北引玉泉山诸泉水,

② 《宋会要辑稿》食货·水运。

① ③《宋史》卷九四《河渠志》四,白河。

① 《宋史》卷九五《河渠志》五,御河。

② 《金史》卷一一○《韩玉传》。

东南注入高梁河,再凿渠引高梁河水向东以达潞水岸边的通州,称为“闸河”, 成为后代元人开通惠河的先声。

隋、唐、宋时期,政治中心仍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出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需要,通过周密的计划,发展了以首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运河网。其中通向长江下游富庶经济区的运道,更成为封建王朝赖以存在的生命线。宋代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网,是隋唐以洛阳为中心运河网的继续和发展, 它不仅避开了漕船上溯河水和洛水的困难,还由于开封位于汴河岸上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更便于东南漕运的转输,使运河发挥更大的效益。